


我似乎不應該向出租車司機提起騰訊。車窗外,一幢幢高樓沿著深南大道逐個晃過去。出租車司機因為那幢“馬化騰的大樓”觸發了談興。他一邊有腔有調地講述深圳人眼中的馬化騰,一邊順道得瑟起他的QQ泡妞故事。
是的,在中國,誰都能對這家企業說上一二。
它用了12年的時間,終于成長為壓在中國互聯網創業者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它在一個亦步亦趨相互模仿的產業環境中,成為被其他抄襲者指責抄襲次數最多的互聯網公司。
它擁有全世界最大的互聯網社交網絡系統,但對于6.7億QQ活躍用戶,業界的評價卻是“有用戶,無粉絲”。
它被比作一頭在瓷器店中長大的大象。出微博、推團購、再加上什么拍拍、搜搜,QQ電腦管家、QQ影音,沒有東西是它不做的,堪稱行業公敵。“大象”在去歲末偶然又必然地卷入了一場互聯網狩獵。它不是宋襄公,玩不轉“退避三舍”;也不是功夫熊貓,打架前先擺個POSE通知觀眾,它一上陣就逼迫用戶二選一,它有點“傻傻看不清楚”。
如今,料峭春風吹酒醒。
——關于3Q大戰的正向作用,馬化騰說:“是在1萬多名員工中統一了思想,平衡了利益,把正確的事情加快向前推進。”
什么是正確的事情?
2010年12月5日,馬化騰發表了《關于互聯網未來的8條論綱》,騰訊宣布進入為期半年的戰略轉型籌備期。注意,站在行業的角度談論綱,這在騰訊過去12年的歷史中很是鮮見。遠遠望去,這個有著7條業務主線、一千多個產品、超過1萬名員工、2010年凈利潤達到80億元、三倍于其他三家門戶網站利潤總和的巨無霸,正在學習成為領袖。
半年來,關于騰訊的新聞事件包括:連續十場國內各界專家云集的“批判會”、通過50億元產業共贏基金(2011年6月15日馬化騰宣布增容至100億元),一口氣投資高朋網、華誼兄弟、藝龍等項目,其數量超過過去12年總和。
與之同時,騰訊先后宣布開放騰訊微博、騰訊朋友、QQ空間以及即時通訊QQ等平臺。而截至今年上半年,有近2萬個合作伙伴已經或正在排隊等待到騰訊“拎包入住”,合作伙伴一款應用拿到的單月最高分成已突破1000萬元。
從做生意到做生態,2011年必將構成中國互聯網的開放元年。試想,隨著人人、新浪、奇虎、百度等一大堆開放平臺的出現,幾個人的小團隊都有可能做出幾千萬用戶的產品。李開復稱,中國互聯網創業成本到了有史以來最低的時刻。
是的,塵埃與曙光已經翻過大山,更多的故事也將由此滋長,只是主角,將不再只屬于馬化騰們……
錯覺1這才是馬化騰
先看看這份普魯斯特問卷
著名的普魯斯特問卷由生活、思想、價值觀及人生經驗等一系列問題組成。13分24秒,2011年6月3日,深圳騰訊大廈,馬化騰回答了這份問卷。從這樣的切口看出去,或許可以更立體地認識馬化騰。
獨家問卷
1.你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演講的才華。平面媒體還好,電視壓力大了。
2.你最痛恨別人的什么特點?
吹牛,浮夸。
3.你最恐懼的是什么?
談恐懼夸張了。會有一些擔心,比如擔心團隊不和諧啦之類的。
4.還在世的人中你最欽佩的是誰?
比較老套了。喬布斯,很多人都欽佩啦。
5.你最珍惜的東西是什么?
誠信、正直。
6.你最喜歡的職業是什么?
研發產品。
7.覺得自己最有底氣最自豪的能力?
拍攝哈雷彗星,學生時代,1986年。
8.你對自己的外表哪一點不滿意?
太瘦啦。
9.你最喜歡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質?
人品好吧,善解人意。
10.何時何地讓你感覺到最快樂?
在家里。
11.如果你能選擇的話,你希望讓什么重現?
導致我腰椎間盤突出的那次事故不要發生。
12.您身上有沒有典型的天蝎座特征?
有吧。神秘?
天蝎座的錯覺
“你覺得自己有沒有一些天蝎座的特質?”
馬化騰思考了數秒,“比如神秘?”
如果不是身處互聯網行業,他或許真會與公眾徹底絕緣。同樣姓馬,相比馬云煽動性很強的口才,馬化騰似乎更愿意通過郵件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位40歲的技術宅男從騰訊上市到3Q大戰之前,幾乎只在每年年底接受一兩家平面媒體采訪。身邊人告訴我們,“有一年,Pony在年初的時候接受了媒體采訪,出門后如釋重負,對公關部門說,今年全年的采訪任務提前完成了。”
——同樣是天蝎座,10月29日生日的馬化騰與10月27日生日的周鴻祎、10月31日出生的張朝陽又有著很大不同。周鴻祎自比孫悟空,體現天蝎座攻擊的一面,不打仗不放炮他會很憋悶;張朝陽則更張揚一些,你可以說他愛炒作、愛出風頭,但第一代互聯網企業家如果單靠玩炒作似乎也走不到今天。
馬化騰更像是一個崇尚實用主義的技術人才。你如果將“時代精神”之類形而上的問題拋給他,他會告訴你“我真沒想那么多。虛的東西我不會講。”但是如果你請他談談產品,他會自問自答地說出一大堆自己的思考。
一位騰訊公司的高層告訴我們:“Pony對產品抓得很細,細到一個PPT上有細節表述錯誤他都能看出來。我們有時勸他,不要這么細,這個細致的事情交給我們去做。他會花很多時間去看用戶的反饋,看BBS、看博客,看別人對產品的感覺。我們并不是很在意用作匯報的PPT多好看,背景、動畫什么的,這個不重要,有數據,有用戶反饋就可以了。”
毫無疑問,如果時代沒有將馬化騰放在深圳,沒有將他帶進互聯網,沒有讓騰訊成為一家公眾公司,他肯定還會堅定不移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或許會是一名地理老師,或許會去天文臺工作,又或許會走上另外的平凡道路。
他曾經在中學時代的日記中寫道,“請父母買一臺天文望遠鏡,如果不給我買的話,可能扼殺了一個天文學家。”而當我們在采訪中問他,“最讓他感到自豪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他的回答竟然是,1986年在深圳中學生中第一個觀測到了哈雷彗星。
當前,在目睹了Facebook、蘋果Appstore 的成功之后,整個中國互聯網產業體系正急速地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百度、新浪到阿里巴巴、京東都在積極布局自己的開放平臺戰略。騰訊,顯然不能再做一顆孤獨的哈雷彗星。
馬化騰承認,自己已經意識到騰訊在發展了12年之后,開始遇到越來越多來自市場、社會和行業內的種種挑戰。“姿態放得很低。”
2011年6月15日,騰訊履行半年前做出的承諾,在北京召開規模空前的開放大會。開放大會上,各路英雄云集,場面蔚為壯觀。
——只是搶在騰訊開放大會之前的5月31日,奇虎360也在北京舉辦了開放大會,周鴻祎除了高調宣布其“360開放計劃”之外,也不忘調侃馬化騰。他將騰訊的開放稱為“被開放”,甚至稱,“今天馬化騰所做的,都是兩年前我給的建議。”
6月13日,就在騰訊開放大會只差2天的時候,360又宣布與人人網全面結盟,高調進軍社交網絡。
……
從去年“3Q大戰”的惡性競爭,到今天在開放問題上暗中叫板。有公關界的人稱,360的開放大會在時期上是提前了的。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兩只本不在同一量級的“蝎子”,又一次被輿論鎖定在一起,靜靜地懸掛在互聯網的大幕之中。
有人說,3Q大戰會有第二季。這依舊不重要,重要的是兩家企業真會在各自的開放世界里走得好嗎?
時間開始跑動。
基本假設的錯覺
今時今日,你若問國內哪一家商業公司真正值得尊敬,答案,都應是無解。
就像深圳街頭那副著名的標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三十多年狂飆突進的重商主義,讓我們擁有了若干商業明星,卻并未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商業文明。無論是3Q大戰、百度面臨的版權訴訟、還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問題,中國公司似乎都面對著“誰規模大、誰遭到質疑就大”的問題。
——市場份額與受人尊敬的程度,的確不成正比。
讓我們回到騰訊。半年前,馬化騰發表了《關于互聯網未來的8條論綱》。注意,站在行業的角度談論綱,這在騰訊過去12年的歷史中很是鮮見。至于論綱這樣的詞匯,甚至更容易讓人聯想到1517年馬丁?路德?金對宗教改革的95條論綱。
在這場演講中,馬化騰說,“壟斷是一個令人煩惱的罪名,但有的時候確實是一個假想的罪名。”他說,騰訊開始步入為期半年戰略轉型籌備期。
半年中,騰訊先后在全國各地舉辦了10場“診斷騰訊”的研討會。從現場氣氛看來,研討會更像是批判會。馬化騰在第9場會議的現場說,“我在網上被罵的機會很多,往往在微博上我說一句話很多人都會罵,所以心理承受能力超過大家的想象。”
那場會議下來,他密密麻麻地記了三張紙,紙的背面都有記錄。騰訊想要改變業內對它“抄襲”、“壟斷”的印象,這不用懷疑——即便在中國,也沒有人愿意背著這樣的名頭。
事實上,互聯網世界瞬息萬變,生死轉換往往只在一念之間。12年來,騰訊并未遇到真正意義上的大地震。馬化騰從不掩飾自己的危機感,騰訊高管團隊在創業初期同樣有過靠炒股賺錢給員工發工資的窘迫經歷,但若要把某種危機感傳遞到10000名員工心中,注意是心中——這便是一個系統性問題。
如隕石墜地,3Q事件成為了激發騰訊系統性改革的關鍵點。
“只要我們用心做,就什么都能做好。只要把用戶服務好了,就可以持續發展了。騰訊團隊以前會有這些基本假設,去年的事情,公司對于公眾和行業的情緒起初很不理解,覺得自己沒有錯,為何會招致如此非議?但后來一想,我們基本的假設不對,這些是非曲直就都是浮云。”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李海翔說。
可怕的是錯覺。更可怕的是基于錯覺產生的幻覺,以為奇跡的榮光會永遠為自己開一扇大窗。
正如這樣一個段子——弟子問師父:“怎樣才能創造奇跡?”師父答:“你現在為我燒飯,一會告訴你。”飯熟后師父說:“你開始做飯的時候,是生米,你不斷地添柴加火,就將生米煮成了熟飯,這不是一個奇跡嗎?”
這是奇跡,但人不能永遠活在奇跡中。
馬化騰和騰訊高級副總裁張志東有過這樣的表態:“騰訊團隊有一股很濃的學生氣質,這個團隊的基因是不停地解數學題,做產品,不是做別的。我們五六年前可能這樣去走,問題不是很大,可是不知不覺,我們在五六年里成長了好幾次,也變成了產業的排頭兵,但我們自己沒有及時轉化角色。我們發現,自己和外界的看法出現了很大的不一致。”
馬化騰說,“(以前遇到問題)我們往往在很多場合會辯解、解釋,說是什么情況,我們內部怎么樣,甚至會給大家解釋細節上的來龍去脈,希望取得大家的諒解和同情。但是我們反思中也忘了一點,就是說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很多的印象,不是一天一夜形成的,而是長期很多很小的事件形成的。”
的確,在道德感本就模糊的互聯網產業,騰訊憑借“我來了,我看見,我參與”的八爪魚打法順利成長為全民公敵并非一日之功,其究竟存在什么問題呢?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認為,“歸根到底,問題出在騰訊核心決策層對于整個產業和市場存在一種錯覺。這種錯覺下,業務布局、業務開展的方式都有問題,市場公關變成了消防員四處著火四處救火。”
因此,就算沒有《狗日的騰訊》,就算沒有360,也會有魯迅所說的,“我的文章還沒出來,就已經有人開始在憤怒地磨墨了!”
——開放,勢在必行,開放,勢不可擋。推動一只小帆船開放不難,要讓一艘2010年凈利潤達到80億元、三倍于其他三家門戶網站利潤總和的航母轉向,這注定會引發行業生態的連鎖反應。
但這是必須的。
羅馬大城的錯覺
這是2011年6月3日,從騰訊總部39層望出去,窗外是一片繁忙的深圳港。
騰訊是座大城,城墻高聳,爭議漸多。大城內的人與事,真真假假地流傳于江湖,大家似乎聽說過一點,又無從認證、了解整個真相。
關于馬化騰是如何工作的,微博上有這樣一種說法:1.一般凌晨3~4點才休息,上午10點后醒,經常深夜郵件談業務,騰訊由此形成濃郁的郵件文化;2.關注騰訊1700多個產品中的相當數量;3.不允許手下說技術上無法實現,能直接列舉出各個部門技術高手的名字;4.感興趣的郵件會立即升級,然后拖一堆高管進來,推動事情前進。
馬化騰每天的工作習慣,采訪中我們并沒有多問,他告訴我們采訪前的那一天晚上他六點才睡。至于騰訊的郵件文化,在問答網站“知乎”上也有這樣一個段子——
“Pony經常回復的還是產品類的討論。關于他的諸多傳說中,騰訊超級產品經理一說是最切合實際的。
“一次,他要求頁面上加某種錨標功能,當用戶對頁面特定區域進行復雜操作之后,頁面能夠返回到原來觸發動作的位置,免得從頭再翻。我詢問了技術人員,技術回答說:這根本實現不了。于是,我回復郵件告訴他說:在技術上不可能實現。
大約兩分鐘之后,他回復了我:你說什么?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只能回信道歉:抱歉,我們去想想辦法。
他過了一陣子回了一封長信過來:第一段里告誡我,在騰訊不允許說什么事情在技術上做不到。然后,他在信中列舉了三四個部門里的Html高手,列出他們的名字和其經理的姓名,要求直接去聯絡他們,請求他們給予技術上的支持。”
……
似乎印證了此強彼弱的規律,以騰訊今日的地位,企業形象和公共關系溝通空前重要。但讓我們吃驚的是,當我們坐在騰訊員工食堂的大廳,接待人員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是第一家在騰訊員工食堂吃飯的媒體。
這樣的表述是否準確,并不值得深究,因為騰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有著內向的企業氣質,是毫無疑問的。據說在2007年左右,騰訊尚沒有一個可以統一談市場、品牌和公關方面問題的專職副總,而公關則只是總裁辦下面的一個由幾個人組成的部門。
即便到了今天,騰訊公關部門也不過20多人,對于一家擁有6億多活躍用戶的互聯網企業,這樣的人力配置并不豪華。
12年來,騰訊在中國互聯網領域跑出了深圳速度,而公司上下也有著濃重的深圳氣質。什么是深圳氣質?年輕、活力、敢于挑戰,也同樣善于模仿,或者說抄襲。員工食堂是一個能夠展現公司氣質的地方,相比谷歌中國的食堂,騰訊的食堂在餐食供應上沒有那么豪華,但是餐具卻十足卡哇伊。幾位年輕女員工拿著卡通味十足的餐具向我們介紹時的樣子,讓人印象深刻。
時至今日,提及騰訊,越來越多的人會用“企鵝帝國”這樣的詞匯。它能賺錢、市值高、勢力龐大堪稱帝國,但帝國也有煩惱——
又比如微博,“為什么現在成了一個獨立機構?原來是7個部門一起做,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開協調會議,7個部門參與,都有自己的出發點:做QQ的部門認為,這是未來的方向,如果丟的話騰訊就沒有前途、自己的部門就沒戲了,另一個部門崛起成了一個新平臺了;做社交的QQ空間這一平臺,按道理應該是最接近Facebook的平臺,他原來覺得微博不能成型,最后看著別的部門做起來,覺得不太支持,或者覺得怎么和我競爭,把公司主要的資源給他了……”
騰訊需要信仰。比如,“以前很多時候,騰訊希望去官僚化,產品團隊像小公司方式經營,這又導致團隊在沖殺時如果犯了錯誤,比如模仿之類容易給外界印象是騰訊蓄意而為,指責整個公司。現在,公司要求大家的一舉一動必須傳遞整體的責任感。”
2011年6月15日,騰訊開放大會在北京舉辦,現場一千多個座位被早早地預定一空。馬化騰履行他半年前作出的開放承諾。
帝國開門。
診斷2 里里外外看騰訊
2011年初,騰訊分別邀請數十位國內知名意見領袖、法學專家、行業專家等參與其系列論壇,聽取社會各界的建議忠告和批評,騰訊每場保證起碼有一位最高層管理者列席。“診斷騰訊”研討會共10場。以下專家觀點來源自由藍獅子輯錄即將出版的《X光下看騰訊》。
傳播學者說
騰訊應該如何贏得公眾信任?
吳曉波 財經作家 公司有兩種身份,一是功能要符合人類的發展,這個騰訊沒有問題,第二,企業是作為社會化的公司。但騰訊是很難被定義的企業,到今天也是這樣。比如百度是搜索企業,阿里巴巴是電子商務企業,很容易被定義,騰訊一開始就是一個很難被定義的企業,到現在為止我們每個人都在用QQ,QQ的提供者它的文化和我什么關系?其實這個騰訊一直沒有定義清楚,其在歷史上的角色是模糊的。我建議公司要專門來研究這個事情:我們是誰?
羅振宇 資深媒體人 我覺得騰訊犯的第一個錯誤是自我認知能力的低下。我們很喜歡看“一頭大象闖進了瓷器店”的故事,不過騰訊不是這個故事,它是一頭小象在瓷器店長大了,大到周圍的瓶瓶罐罐都害怕得驚聲尖叫,它還不知道。我們做一個誅心之論,3Q大戰的時候騰訊做出這樣的決定一定是經過人情、法理各方面的考量,沒有問題,但因為你是一頭大象,你已經超出市場競爭當中的普通企業的規模和位置。
投資人說
騰訊是否需要從技術驅動轉型為管理驅動?
薛蠻子 天使投資人 騰訊目前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外部,而是怎么能把一萬名員工的思想統一,共同認識到該干什么。你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你們又有團隊,又有執行力,又能賺錢,短時間內沒有人像你們這樣能賺錢的,所以你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騰訊是一個高度軍事化的團隊、執行力極強的一個團隊,指哪打哪,而且來之能干,干之能勝,其招法就是大兵所到寸土不留,其哲學和文化到最后使其變成了眾矢之的。騰訊要擺脫目前的處境,就必須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深深地思索。
如何才能成就世界級的創新?
王冉 易凱資本CEO 騰訊其實有創新,但這些創新沒有用于社會大格局的推動和變化。至于說如何贏得世界的尊重,這個可能沒有捷徑,不是說在中國再復制一個Facebook,讓它在中國成功,你就贏得了世界的尊重。我覺得只有我們在下一代的社交網絡,下一代真正能夠影響世界的商業模式里面,我們有自己的腳印,有自己的足跡,到那個時候才有機會。未來的社交網絡有可能是圖片、影像驅動的,在這方面騰訊應該可以有些布局。
管理專家說
騰訊的拓展方式,內部有哪些問題可為行業借鑒?
王育琨 管理專家 現在實體經濟在不斷研究互聯網,但互聯網企業卻常常不注重實體經濟。很多企業創始人都不太懂:時代在不斷前進,你自己的生命意義也在前進。你的價值在哪里,團隊的價值在哪里?公司好壞與外部專家的說法并無太大關系,但它應該有一個個的關鍵接口,一層一層的場域——騰訊能不能在公司里里外外建立出這種強大的場域,讓每個員工都將自己身體的智慧放出來跟每一個接口連接?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要想走向偉大,管理上這是非常基礎的一點。
湯道生 騰訊高級副總裁 其實社會的成熟度也會引起大家對全新東西接受的程度,是否在適合時間推出合適的產品,這也會有很大的影響。蘋果以前也有不斷的創新,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個類似于手提的工具,我接觸的時候是1991年,當時我還在讀大學,看到這種很新的概念,班里面有一個人有,他就拿來炫耀,但是發現這個東西太新,社會不能接受這樣的新東西。我們發現美國社會整個人群的成熟度、接受新事物是最高的,它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像微博,Twitter很早在美國流行,我們也思考投入團隊去做,也是由我們創新團隊啟動這個項目,那個項目叫“TaoTao”,它沒有在對的時間執行,當時智能手機還沒有普及,沒有智能手機微博也不可能像現在發展這么好。
騰訊高管說
創新與變革
張志東 騰訊高級副總裁 騰訊畢竟已經是一個一萬多人的企業,我們去年增加了將近4000位同事。原有的組織形態,設計的模式是一個大農莊,然后每塊田我們的同事都去勤勤懇懇地開墾,整個組織文化和組織體系是這樣的一個體系,這樣的體系要去適應,也不是很容易的,這需要很用功,也會有很多組織不順滑、不順暢,磕磕碰碰,中間難免有一些反復和摔跤。成長給我們騰訊帶來很多的快樂,也帶來了不少成長的煩惱,也許對同一各行業或者其他行業新的企業,大致可能會有這個坎,騰訊也是走到了這個坎上。
答案3 開放不是一種態度,是能力
□述/馬化騰 整理 樊力
12年前,我們這一代人創業的時候,就像種下一棵果樹,所關注的就是能不能掙到錢,付不付得起服務器的費用,是否發得出員工的工資。可是當果樹越來越多,確保單棵果樹的收成已經不是你的目標,這個時候,你要關注的是果園的氣候是不是適宜。
開放是大勢所趨,也是商業模式和產業鏈發展的必然要求。幾年前,唯一具有社區概念的是中國移動的夢網。當時,也沒有人談論開放與不開放,都是合作。直到Facebook誕生,涌現出一批依賴于其他互聯網平臺生長的開發商、服務提供商。這個概念更加清晰,互聯網的激情會更多,力量會更大。
我們的一舉一動看似慢,其實是比較穩健的思路。騰訊一直考慮開放,只有把平臺的能力準備好,知道怎么回事,知道如何把內容引進去,才能最終將產業鏈做好,開發商才能賺錢。
目前,騰訊開放最大的是SNS模塊,即QQ空間和QQ朋友,這也是開發商分成最多的一部分。Q+會在7月份正式推出來,目前也還在進一步開發中。所以對于騰訊來說,從我們過去做生意轉變到做生態,我覺得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這不是外界給你的要求,而是你自身成長的很自然的使命轉變。
把壞事變好事是一個能力
去年3Q事件的正向作用挺多的,比如加快步伐統一思想,再一個就是要改變做事的方式。要保持對外的溝通,包括跟媒體的溝通,包括跟開發者的溝通。國外很多大公司很注重這個,我們以前注重得很少,所以新品發布會、年會這些都不多見。
關于開放,有人或許會說騰訊在這方面為什么遲遲沒有成果,好像只是做自己的事情,沒有對產業和其他的中小企業開發者做貢獻,你沒有做出表率還跟別人競爭,怎么說都是和自有的體量不相符的。我覺得這個批評還是挺中肯的。這也是促進我們在做企業的時候、研發的時候,一些更長遠的東西要提前規劃,多溝通。
騰訊的產品陣線很長,下面的團隊在沖殺的時候,對他來說,就是跟一個小公司一樣,他做事也不會承擔騰訊這么大的壓力,但是實際上你做錯了事情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這是騰訊做的,好像是蓄意這么搞的。其實未必。但大家的指責是對整個公司的。因此正向的精神和理念需要深刻傳達,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代表整個公司的平臺的,這個責任感要往下傳遞,原來我很少講這個的,這個是比較大的一個反思。
產業上游的價值將重新崛起
關于產業共贏基金,我們以前也投過幾十個項目,有的金額也不小。所以,并非像外界想象的,騰訊到現在才開始大筆投資。當然,現在數量大一點是因為我們的資金實力比以前強一些。這兩年的收入、利潤和現金流比較大,能夠支持我們更大的動作。
投資范疇方面,我們希望向產業鏈上游去走。因為我們大家都在中間,競爭會遇到很多瓶頸。比如:我們投資旅游業,事實上也是選擇了一個合作伙伴,今后QQ平臺上訂房、訂機票可以全部交給它。我覺得這是一個戰略合作。在內容方面,要支持我們其他的產業鏈,比如微博、社交等平臺都需要明星、娛樂等資源。我們希望通過投資有一個和諧穩定的發展關系,不要等上游突然停掉,對方就要個天價,付不起。所以,如果從財務角度來說劃算,加上有戰略意義,我們認為就可以做。
回顧過去,很多人認為騰訊很多成功就是因為有了一個QQ客戶端軟件。我們能夠非常便捷接觸到用戶,手中有很多用戶推什么產品都可以成功。但是,在未來,這種故事將不再存在。
編 輯唐婷
E-mail:romarin9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