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匯危機,表面上看是“瘦肉精”危機,深層看是中國食品誠信危機,更深一層則凸顯了萬隆代表的舊時代企業家在這個網絡時代的不合時宜。
萬隆是誰?
卷入“瘦肉精”事件里的雙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企業?
從蘇丹紅、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對于已經習慣憤怒的公眾來說,這些其實都是非常陌生的。而恰恰是這種陌生感,容易使人們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讀雙匯,解讀萬隆。再加上微博的輕佻,網絡的娛樂化,讓碎片化的信息傳遞,造成信息制造者盲人摸象,而民意集體跟著摸象,讓真實的雙匯和真實的萬隆更加遙遠。
一個典型的例證是,一篇曾被放到各大門戶網站首頁置頂的文章,措辭嚴厲地指責雙匯對瘦肉精的抽檢率千分之四點七,“竟然”不到1/10,跟帖附和者眾。而事實上,國家標準是企業抽檢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十。
因此,在民意回歸冷靜之前,本刊試圖去還原一個較為真實的雙匯和萬隆,或許可以使已經符號化的雙匯和萬隆更加立體。
強硬萬隆
萬隆正在試圖全力拉回因“瘦肉精”事件而滑向深淵的雙匯。
今年71歲的萬隆,在雙匯的時間已經長達43年。43年,雙匯從一個位于河南漯河的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國營小廠,成長為年產銷售超500億元的企業集團、中國最大的肉類供應商、肉類產量進入世界行業前三強,而萬隆,則從一個辦公室辦事員,走到雙匯集團董事長的高處。環繞他的是無數光環: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經營管理者、全國食品工業十大新聞人物、中國肉類十大功勛企業家、世界肉類協會理事、九屆和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等等。
他很喜歡自己“中國第一屠夫長”的稱號。他對雙匯這么多年的感情,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深”字可以形容。
也許正因為此,記者跟他數次交流中,他無數次地提到:我要的是雙匯的長治久安。而在關系雙匯長治久安的事情上,萬隆的底色是強硬。
1991年,他力排眾議上馬肉制品生產線;1999年,他又力排眾議銷售冷鮮肉,改變了中國生鮮肉類沒有品牌的歷史;此次央視“3?15”之后,萬隆又發狠,雙匯不惜成本,以100%的比例,在線逐頭檢驗“瘦肉精”。
——這意味著,高速發展的雙匯被踩了“緊急剎車”。按萬隆的話說,“我們每小時處理生豬的能力從600頭銳減到300頭”,不僅如此,每年還將增加3億元的檢測費用。
而其背后所映射出來的,恰恰是整個行業長期以來對上游生豬養殖、屠宰等環節的掌控缺位。
目前肉制品行業內,無論是雙匯、雨潤,還是金鑼,都長期依靠對外收購原料,即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生產方式,將別人飼養出來的生豬經過簡單的屠宰分割等工序后,貼上自己的牌子,進而實現附加值提升。譬如雙匯每年消化3000萬頭生豬,而雙匯自建養豬場一年出欄生豬約為30萬頭,自養比例僅為1%。就算是國內在豬源自給方面做得最好的企業,如四川高金食品、北京順鑫農業以及天津寶迪等為數極少的肉制品企業,其自養最高比例也不會超過50%。
有行業內人士就此解釋,一方面,養豬比屠宰業門檻更高,風險更大,興建大型養殖場通常受制于土地屬性難定義、土地審批程序復雜等諸多瓶頸,費時費力不討好;而另一方面,屠宰業資金周轉快,養殖業相對較慢,建一個百萬頭養殖場最少需要幾十億元的資金沉淀其間,對習慣于馬上見效、兩頭謀利的屠宰業企業而言,非常不劃算。
然而,自己不養豬導致的兩頭在外的風險,這與當年爆發三聚氰胺事件的奶制品行業何其相似!多年來,面對媒體追逐、世人追捧,萬隆總是說,“我不過是個殺豬的。”但是殺豬的,究竟如何才能把豬殺好?
自信萬隆
記者走近萬隆,始于2009年7月。雙匯實行的是終身董事長制。坊間“傳說”萬隆在雙匯說一不二,獨斷專橫。當面對記者質疑,萬隆不否認雙匯存在的“人治”,“在當時的國有企業,我認為‘人治’是有效的。在國有企業沒有建立新體制和完善的機制之前,如果沒有‘人治’,企業就完了。”
當然,現在的雙匯通過MBO已經成為一家外資企業。但一如既往的,萬隆對掌控雙匯有足夠的自信,而他所做的每次抉擇似乎都是對的。他引進了中國第一條冷鮮肉生產線,辦了肉類連鎖店,這兩件事都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肉類食品工業。在雙匯發展過程中,即便其他很多行業有暴利可圖,也曾有高管建議雙匯投資高速公路、高新電子和房地產等行業,但這些提議都被萬隆否決。與同行業的雨潤食品的多元化相比,他始終堅守主業,“把這個行業給它做大、做專、做精、做強,做到別人不敢碰。”
“瘦肉精”事件爆發后,萬隆接到員工最多的電話是“老板,頂住!”緊接著就是“我們下一步咋辦?”萬隆則以“雙匯沒做壞事,也不要怕事”來一遍遍安撫他的員工。
誠然,國家現有法律規定對瘦肉精的控制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前段,也就是說在生豬養殖和出欄環節。一方面,據稱流入國內的瘦肉精種類多達十幾種,而國內檢測手段相對落后;另一方面,國家對瘦肉精的檢測執行的是抽檢,“每年中國出欄有6億頭左右的生豬,全部進行瘦肉精測試是根本不可能的,人力、物力都需要大量投入,所以只能采取抽查的辦法。”按行業規則,如果100頭豬里檢測出一頭豬有瘦肉精,就把那一頭豬給處理——這就意味著,只要是抽檢,在概率上始終存在含有瘦肉精的生豬進入屠宰廠的風險。
對此,萬隆說,根本沒想到地方政府的基層動物檢疫系統如此之癱瘓,如果政府不管好政府該管的事,把所有責任都推給企業,最終導致的將是整個行業的宿命,雙匯不是最后一個。雙匯目前最要緊的是,進軍全產業鏈,我們只能相信自己了。
但僅僅如此嗎?瘦肉精因何被需求?“3?15”之前,此次爆發事件的濟源雙匯就曾被檢查出來瘦肉精,但并沒有引起他們足夠重視。事實上,這個利益鏈條非常清晰。
據記者了解,國內幾乎所有的肉制品大型企業,大都在生產線上設置了瘦肉率檢測儀設備。“依據瘦肉率來核定生豬的結算價格,這一方式其實也是國際通行的慣例。”雙匯集團有關人士如是說,“級別越高,對應的結算價格越高”。這就讓瘦肉率這一檢測指標,與牛奶加工廠對奶農要求檢測原奶中蛋白質含量的高低一樣,成為最終賬款結付時的主要依據。此時,瘦肉精就對不法商販和養殖戶形成高額的利潤誘惑。
瘦肉精生豬可以多產瘦肉,這些多出來的瘦肉的價值,為不法商販和養殖戶提供了多賺“三五斗”的捷徑。以雙匯問題豬肉為例,加“精”飼料喂出的生豬,出欄價格比普通豬每公斤貴0.4元左右,以每頭豬出欄時100公斤計算,一頭豬能夠多賣四五十元。這對中小型養殖戶而言,是一個不小的誘惑。
盡管從生豬出欄、檢測到屠宰過程中,有漏洞的長效安全機制,乃至監管失靈的地方政府都堪指責,但是作為食品安全行業企業,企業才是第一責任人。而行業通用的據瘦肉率檢查指標給生豬定價的做法,無疑在整個“瘦肉精”鏈條中起到了“逼良為娼”的作用。雙匯難辭其咎。
“萬人道歉大會”
強硬的萬隆,對自己,對雙匯都未免太過自信了。2011年3月31日,雙匯召開“萬人道歉大會”。據說之前很多內部和外部人士建議雙匯找一家公關公司進行危機公關,結果都被萬隆否決了,還有人提議要有一個新聞發言人,萬隆做補充發言即可,萬隆卻偏偏要親自上陣。
大會出席者有雙匯集團所有管理層成員、漯河本部職工、經銷商、媒體、投資機構以及券商等研究機構。這是雙匯瘦肉精事件發生后規模最大、最隆重的一次公開會議。會議以萬隆致歉開場。萬隆說:“產品質量無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這句話我講了十幾年。央視十幾分鐘的雙匯瘦肉精報道,給雙匯全體員工上了一堂深刻、代價巨大的安全課。”
會上,萬隆至少3次向消費者道歉。他強調,雙匯將每年的“3?15”定為自己的食品安全日,不僅如此,雙匯將對生豬屠宰逐頭檢測,不惜每年增加檢測費用3個多億。“不安全的原料不供應,不安全的原料不使用,不安全的產品不出廠,不安全的產品不銷售。”
萬隆講話結束后,開始進入媒體自由提問階段。
有記者問萬隆是否會提前退休。
萬隆的回答依舊,“一看身體狀況,二看股東意見”,“如果股東同意,我隨時可以退休。”
有記者問萬隆,“雙匯代人受過”的“人”是指同行企業還是整個行業?
萬隆回答,他從來沒有說過“代人受過”,雙匯也不推卸責任,自己的責任就是自己的責任。他再次向消費者道歉。
還有記者問,“雙匯是否要求生豬瘦肉率達到70%”?
萬隆直言,瘦肉率跟瘦肉精有一點兒關系,但是更和豬種有關,“生豬達到70%的瘦肉率是不可能的。你就是給生豬天天喂牛奶,生豬的瘦肉率也達不到70%。”
由于媒體是自由提問,問題都比較直接。就連爭取采訪機會,大家都在搶。主持人連續三次強調“由于時間關系,再提最后一個問題”,最終都被記者和萬隆所突破。
一看到有記者站起來要提問,萬隆就主動說“讓他再提一個問題”。結果該名記者大都提出兩三個問題。
這種態度不失真誠。然而,會后被廣為質疑的場景出現了。當輪到雙匯經銷商發言時,第一位經銷商剛講完,他旁邊的經銷商就直接“搶”了話筒,拿到了說話的機會。這位經銷商說他很激動,他也沒有準備講話稿,他說話時帶著顫音,甚至出現了結巴,在結結巴巴之后,他喊出4次“雙匯萬歲!萬總萬歲!”
此時的萬隆顯得頗為尷尬。他說他不支持這個經銷商的說法,“雙匯能不能做好,不是喊出來的,關鍵是市場和消費者是不是認可。”
——很多財經媒體都在第一時間通過微博發布了這個“經典”場景。
被扭曲的坦誠
事實上,雙匯依然是一個帶有強烈“人治”風格的企業。記者從一個雙匯內部人士處聽說,長期以來,雙匯對萬隆個人依賴過重,總經理把控能力有限,也鎮不住場,以致“瘦肉精”事件爆發后,總經理其實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應對,只是做了一些基本工作,最終方案還是要萬隆來定。
而萬隆想得太簡單,就是不回避責任,不搞伎倆,坦誠面對困境。這個71歲的老人不了解網絡的力量,不明白他的傳統處事手法已跟不上網絡時代危機公關的發展,或者說,他還沒有洞察到民意對雙匯“瘦肉精”事件表現的種種情緒,已經不單單是對雙匯的憤怒,而是對中國整個食品安全監管的憤怒。從蘇丹紅、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中國食品安全出現的問題表象是企業缺失社會責任,本質則是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系統落后于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從這個層面上看,雙匯的危機公關無疑是失敗的。
像幾乎所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一樣,瘦肉精事件發生后,地方政府對瘦肉精展開了“運動式”排查。農業部很快定性,“瘦肉精事件屬于個案”,這多少有盡快“滅火”拯救行業的嫌疑。公眾出離憤怒了。事態的惡化遠遠超出萬隆預期,網絡上的“詆毀”讓雙匯束手無策。
“雙匯萬人道歉大會”前,南方某報紙針對雙匯表示“瘦肉精”是上游產業鏈問題,引用一家大型肉企聯系人的話稱,雙匯惠州工廠要求豬農提供的豬瘦肉率達到70%,達不到則不收肉,而一般的豬瘦肉率是30%~40%——意
指豬農受迫雙匯,“被用藥”。
這條消息被微博大量轉發,引起公憤。
不過,據記者核實,雙匯根本就沒有惠州工廠,而且一頭豬去掉內臟下水,也不過70%的出品率,企業很難要求70%的瘦肉率。事實上,中國大部分肉類加工企業,包括雙匯,對瘦肉率的指標一般在42%~56%之間。
但是這個消息仍然引發了網民之間的“意見沖突”。一名河南教授和一名所謂的媒體特約評論員展開了長達兩個小時的“罵戰”,無數網民,或幫忙或幫閑。
隨后是“萬人道歉大會”。大會背板上“SHUANGHUI”印成“SHAUNGHUI”,被媒體引用網友“為愚人節送禮,開愚人節玩笑”的評論,大肆諷刺;現場有經銷商四呼“雙匯萬歲”,更被認為是一個鬧劇,破壞了雙匯向公眾道歉的嚴肅性。事后,記者采訪了這個向雙匯和萬隆高喊“萬歲”的經銷商,原來此人是沈陽營口大石橋的代理商,從1992年創業之初就開始經銷雙匯產品,此后代理了27個品牌,也曾以同樣的情感表達出現在娃哈哈的經銷商大會上;有媒體質疑“竟然沒有消費者代表,也沒提購買了問題產品的消費者該怎么辦”;萬隆提到“3月15日雙匯股票跌停,市值蒸發了103億元,從3月15日起到31日,影響銷售15億多元,雙匯集團20多年筑就的放心品牌受到質疑,這個損失也是難以估量的”,也被解讀為“雙匯董事長牽掛的是下架損失的經濟效益,而不是受害的消費者”;更有評論人士向萬隆喊話,“他還有臉說損失,在他眼里,消費者、人命到底算什么?”
還有媒體采用匿名的方式,引述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一位負責人的話,認為“雙匯萬人道歉大會”是公關公司策劃。這個指責,成為雙匯“瘦肉精”事件中媒體和民意徹底走向雙匯對立面的標志性事件。
“雙匯萬人道歉大會”結束后,一位媒體記者接到北京總部的電話,大意是總部批評該記者替雙匯說話。記者很是委屈,“我如實記錄雙匯不會調整‘十二五’發展規劃,雙匯引入第三方獨立質量監管,怎么就是替雙匯說話了?”讓這位記者郁悶的是,總部非要對雙匯提出批評性的評論,以示公允和公正。就連我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北京媒體同仁還在抱怨,“網絡上已經沒有理性可言了,誰要說雙匯一句公正話,就會被罵死。”
無論如何,這都使萬隆的坦誠與坦率陷入了尷尬,也讓他的三次道歉功虧一簣,更讓雙匯難以辯解。“現在雙匯什么也不能說,什么也不能做。稍微有個動靜,就會引發更多不滿。”雙匯集團市場營銷部主任如此無奈。一位雙匯高管在談及瘦肉精對公司聲譽影響時,更是潸然淚下。他說,我深信雙匯,不吃雙匯還能吃什么?
這也是萬隆的困頓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