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限將至,還沒蓋上專屬印章的“王老吉”攪起一潭渾水,廣藥、加多寶、王老吉傳人王健儀、廣糧、自然人王付生……你方唱罷我登場,紛戰不休。
2011年3月22日,沉寂多年的王老吉傳人王健儀,首度發聲公開“炮轟”廣藥集團沒有履行承諾將王老吉商標轉到王老吉藥業,同時“衷心感謝”加多寶集團做大王老吉品牌。
一石激起千層浪。
廣藥率先反擊,表示已于去年底向紅罐王老吉的商標使用者加多寶發出正式的終止授權律師函。加多寶方面則不甘示弱,將廣藥的做法上升到不利于王老吉這一民族品牌未來發展的高度。
——波濤暗涌的“王老吉”商標之爭就此再度浮出水面,愈演愈烈。
“大一統”夢碎
緣何王健儀一席話竟掀起如此波瀾?不得不說與其多重身份有關:王老吉創始人第五代玄孫女、王老吉海外商標持有人、香港同興藥業董事長和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因此,面對記者,王健儀不無遺憾,“6年前,王老吉曾離商標大一統只有一步之遙。”
1949年,由于眾所周知的政治原因,王老吉一分為二:一支收歸廣藥,在中國大陸持有王老吉商標;另一支則由王氏家族后人帶到香港,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國家和地區持有王老吉商標。
雙方原本相安無事,誰知半路殺出個香港鴻道。1995年,鴻道集團董事長陳鴻道接觸王健儀。1997年,三方達成“瓜分”市場的協議:王健儀向鴻道提供紅罐王老吉涼茶配方;鴻道以加多寶為平臺,在內地運作紅罐王老吉涼茶;廣藥則授權加多寶王老吉中國大陸商標使用權,隨后2002年,亦從王健儀手中獲得10年的王老吉“海外商標使用權”。
2002年,加多寶重新包裝“王老吉”,砸重金推向大陸市場,當年銷售額就達1.8億元,2003年更升至6億元。顯然,這是一塊各方垂涎的“肥肉”。然而要想做大做強,“王老吉”品牌歸屬始終是一道無法回避的坎。
這就有了2004年,廣藥發出的合資邀請。王健儀自然樂見其成。兩個“王老吉”就此開始“統一經營”的努力,約定由同興藥業和廣藥合資成立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把海內外的王老吉商標轉入到合資企業,打造一個世界性的民族品牌。
資料顯示,2005年,廣藥持有的王老吉藥業94.28%的股權,被稀釋至48%,與同興藥業持股比例相同,成為并列大股東——足見廣藥當時誠意。王健儀也曾飽含深情地回憶,“當初成立王老吉合資企業時雙方的協議書、承諾書,還有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和有關領導合照等等,我們都是作為最珍貴的檔案保存著的。”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轉眼六年,王老吉海內外商標竟都沒轉入王老吉藥業,不僅“大一統”夢碎,兩個“王老吉”甚至公然反目——期間發生了什么?
紅罐VS綠盒
挑起戰火的是廣藥。
加多寶運作紅罐王老吉,廣藥則授權王老吉藥業開發綠盒王老吉。2009年,兩個“王老吉”銷售額攀升至160億元,超越可口可樂在大陸的150億元,成為中國第一飲料品牌。
這塊“肥肉”的誘人程度毋庸置疑。然而在這個龐大數字中,綠盒王老吉僅占10多億元,其余皆由紅罐王老吉貢獻。與之相對,王老吉藥業每年需向廣藥集團繳納相當于當年銷售額2.1%的商標使用費,也就是說,2009年,綠盒王老吉要給廣藥集團繳納2000多萬元的商標使用費,而紅罐王老吉年銷售100多億元,每年才給廣藥集團300萬元的商標使用費——與其“貢獻”毫不匹配。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顯然,廣藥的野心絕不止于此。
2010年11月10日,廣藥接連出招,不僅以王老吉品牌擁有者的名義,宣稱“王老吉”商標估值1080.15億元,摘得中國品牌價值NO.1桂冠,還將在全球范圍內公開招募新合作伙伴,“爭取2015年王老吉大健康產業實現500億元”。
這幾招恰恰擊中加多寶的痛處:其一,正是加多寶不遺余力地投入成就了王老吉品牌,與廣藥何干?其二,按照加多寶與廣藥簽署的商標授權協議,2012年12月31日授權大限將至,此時廣藥全球招募新合作伙伴是否屬于過河拆橋?其三,紅罐王老吉的銷售幾乎占到加多寶年銷售額的90%!一旦廣藥釜底抽薪,加多寶輸不起!
時隔一天,加多寶就奮起反擊,在其官網上發布澄清聲明稱,紅罐王老吉由加多寶生產和銷售,與廣藥無任何隸屬關系,措辭嚴厲。
紅罐VS綠盒,從幕后到臺前第一次激烈對決,戰火就此燎原。
明爭暗斗
事實上,雙方各懷機心、明爭暗斗的種子早已埋下。
加多寶隸屬于鴻道自不待言,鴻道與香港同興藥業又是什么關系?與王健儀又是什么關系?知情人士透露,同興藥業的出資人多與鴻道集團董事長陳鴻道關系密切。2005年,同興藥業與廣藥并列王老吉藥業第一大股東。隨后2009年3月,同興藥業股權變更,王健儀成為同興藥業董事長,并于2011年1月11日代表同興藥業成為王老吉藥業董事長——“王健儀只不過是外資方派來的幌子而已,和加多寶實為一派。”上述人士說,就連王健儀“炮轟”廣藥的廣告軟文也是通過一家跟加多寶關系密切的公關公司在媒體上操作的。
也就是說,鴻道集團一手抓住了加多寶,另一手抓住了王老吉藥業,還獲得了王健儀的支持,三管齊下,儼然與廣藥集團呈分庭抗禮之勢。正因為此,2010年末口水之爭,加多寶才有底氣公然反擊國企廣藥——陳鴻道的深謀遠慮、通盤布局令人拍案叫絕。
殊不知,廣藥也有“后手”。2011年3月3日,廣藥突如其來宣布“強強聯盟”,其持股48%的王老吉藥業與白云山和黃簽署了《白云山涼茶系列產品代理銷售框架協議》。根據協議,白云山涼茶將全面轉入王老吉藥業涼茶銷售渠道。
看似只是渠道占有問題,實則一箭雙雕:其一,白云山和黃來頭不小,該公司是由廣藥集團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與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中國)公司于2005年5月合資成立。和記黃埔擁有屈臣氏、百佳以及在歐洲的5000多家零售終端,再加上王老吉藥業的“本土終端優勢”,很可能快速復制紅罐王老吉成功之路,前景可期;其二,白云山涼茶是瓶裝涼茶,加多寶也想做瓶裝王老吉,但至今沒有成品出來,一旦白云山涼茶快速切入瓶裝市場,不僅將成為廣藥對抗加多寶的砝碼,還將成為廣藥開拓并占領涼茶市場制高點的“雙保險”!
“紅綠之爭”竟有可能演變成“紅綠白之爭”!對鴻道來說,更可怕的是,“這個事情是3月3日廣藥和白云山涼茶召開新聞發布會,我們才知道的。作為大股東的同興藥業事先并不知情,王老吉合資企業董事會也沒有接到任何報告。”——這是否意味著,鴻道對王老吉藥業控制權的逐步喪失?
“震驚和失望”直接導致緘默多年的王健儀公開站隊——“王老吉涼茶市場銷售現在處于上升的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個時候去代理銷售其他涼茶產品不合常理,也不符合王老吉合資企業章程和經營宗旨。”繼而,她舊事重提,“炮轟”廣藥沒有履行當年承諾,以致“現在國內王老吉商標轉讓工作仍未完成,那么海外商標我也無法轉入進來,已經令王老吉合資企業的王老吉海外品牌發展錯失了許多寶貴的機會。”
作為王老吉傳人的王健儀公開“挺紅”,無疑讓鴻道稍稍扳回一城。而她選擇站隊的時機也很微妙,2011年3月22日,恰好是王老吉藥業召開董事會的前一天。
三方博弈
2011年3月23日,王老吉藥業召開董事會,各利益相關方紛紛到場,包括廣藥、王老吉藥業和加多寶,據說這次會議內容已被列為“內部機密”,三方均不公開。
盡管如此,記者還是從其他渠道了解到,王老吉董事會共有9名成員,廣藥占3席,同興藥業占3席,另外還有包括著名經濟學教授毛蘊詩在內的3名獨立董事。如此一來,獨立董事在王老吉藥業的事務表決上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據消息人士透露,董事會前夕,毛蘊詩突然寫信請求辭去獨立董事一職,“不知道是不是迫于各方的壓力辭職的。”
舊愁新恨,戰火蔓延,從渠道占有問題,到協議落實問題,再到商標歸屬問題……誰能幸免?
不僅如此,亂上加亂,三方又開口水戰。這一次,焦點集中在授權到期日。
記者了解到,鴻道與廣藥共簽了三次合同,最后一次是2001~2003年間,鴻道某位高層向時任廣藥副董事長、總經理的李益民行賄300萬港元,低價獲得第三次延續十年的商標租賃合約。后李益民受賄事發,法院裁定合約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而廣藥此次卻稱,當時雙方續約的時間是從2000年算起,因此合約到期的時間應該是2010年5月。
“我們認為到去年5月份雙方合約就到期了,因此去年底我們向香港鴻道集團正式發出了終止租賃合約的律師函。”廣藥內部人士如是說,廣藥一直希望雙方能就續約與否的問題坐下來好好談談,但鴻道一直沒有回應,“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下,我們為什么要等呢?所以我們出了一個授權終止的律師函。”在廣藥發出律師函之后,鴻道依然對此不予理會,因此,廣藥這邊“比較生氣”。
對此,加多寶方面卻堅稱“從未收到律師函”,并反問記者,“如果協議終止屬實,那么為什么廣藥不暫停紅罐王老吉的生產和銷售?如果廣藥認定對方違約,為什么既沒有訴諸法律,又沒有要求王老吉藥業董事會來解決停止合作?為什么沒有通過媒體向消費者公示?廣藥單方面所說的違約究竟是存在還是不存在?”
——你來我往,劍拔弩張。表面上看,身為“甲方”的廣藥集團始終占據上風,“其實到期時間是哪一年并不重要,通過法律程序最終會有一個核定”,大不了拖到2012,照樣釜底抽薪,置加多寶于死地。
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廣藥從王健儀手中獲得的王老吉“海外商標使用權”,到期時間同樣是2012年。王健儀表示,2012年合同到期后,或將不會與廣藥續約。在她看來,在目前王老吉品牌“區域割據”格局下,廣藥王老吉缺少國際市場話語權,距“全球大健康產業”發展目標甚遠。
三方博弈,讓天平兩端的砝碼重歸平衡,再斗下去,廣藥、鴻道或將兩敗俱傷。
混戰
“國內商標權是廣藥集團的,市場經營能力在加多寶身上。”這的確是個無比尷尬的局面。長遠來看,王健儀“大一統”夢想是長治久安的上上之選,然而很難實現。一位廣藥內部人士就曾表態,王老吉商標如果轉到王老吉藥業,那擁有近一半股權的同興藥業也將對商標擁有近一半的控制權,王老吉商標是否會繼續租給加多寶使用,租費多少?同興藥業都將有一半話語權。這對廣藥來講豈不是很危險?而且廣藥已經為王老吉品牌未來發展定下了500億元銷售規模的大計劃,這種情況下,廣藥怎會放手?
但是放在當下,三方都面臨2012大限將至:對王健儀而言,維持現狀就是較好的結果;若鬧崩,加多寶受傷最重;至于要做“全球大健康產業”的廣藥,海外商標使用權當然必不可少——換言之,牽一發而動全身,誰都不希望撕破臉。這就為未來三方談判提供了前提。因此當下,正是博弈的關鍵時刻,三方都必須為2012續約增加更多的談判籌碼。所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戰事由此再次升級。2011年3月24日,成都春季糖酒會,廣糧實業展臺上赫然出現兩款“王老吉”品牌產品,包括“王老吉”固元粥和蓮子綠豆爽養生粥,均為紅色外包裝,黃色“王老吉”字形,前者甚至還采用易拉罐包裝,與紅罐王老吉外包裝頗為相似,而其包裝上均標明產品由廣藥授權出品,由廣糧實業經銷。
——這可是多年來,除了加多寶,廣藥集團第一次對第三方授權“王老吉”品牌。眼見戰事未了,又有第四個“王老吉”登場,加多寶再也坐不住了。
加多寶祭出的第一張牌是“侵權說”,“當天,加多寶就以‘王老吉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裝、裝潢權被侵犯’等不正當競爭為由,對廣藥的行為進行舉報,并積極搜集相關證據,加多寶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
這張牌顯然不太給力,廣藥方面幾乎沒有回應。
2011年4月11日,加多寶再接再厲,照搬去年廣藥高調宣告所有權的做法,首度以媒體招待會的形式,在京發表聲明。
在理,加多寶從中國商標網上翻出了自然人“王付生”,稱王老吉粥類產品商標已由自然人王付生提出申請,截至目前,廣藥集團尚未獲得王老吉粥類產品商標權,因此“無權可授”。
在情,“加多寶呼吁有關國有企業必須尊重知識產權、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維護國家利益。”——劍指廣藥和廣糧,聲稱對于借助“王老吉”商標進行盲目的多元化發展,絕不符合經過百年沉淀的“王老吉”涼茶品牌內涵,也背離了國家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的權威性指導。情到深處,加多寶儼然已將保護民族品牌的大旗扛在身上。
誰主沉浮
加多寶來勢洶洶,然而當降龍十八掌遇上化骨綿掌,孰勝孰負?
廣藥集團一負責人對記者淡定表示,“商標的申請有一個程序,少則3年多則8年。王付生申請了粥類商標,我們廣藥也申請了。廣藥王老吉商標已經于2009年被國家工商總局評為馳名商標,享有馳名商標的保護政策。除了廣藥外,在中國境內沒有人能夠將王老吉粥類產品的商標注冊下來。可以肯定的是,王付生一定拿不到這一商標。”因此,廣藥授權廣糧并無不妥之處,而加多寶方面很明顯在混淆概念,將王老吉商標等同于王老吉涼茶,這是法律常識上的錯誤,甚至是笑話,“只要是商標所有人,就有權許可第三方來使用。”
不僅如此,他還表示,廣糧的王老吉產品仍處于招商階段,還沒有正式上市,其出的產品包裝也是給客戶看的試用品而已,加多寶實在沒必要這么緊張。
談笑間,漫天戾氣化為無形。有業內人士據此分析,其實廣藥提出終止合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有二:一是抬高繼續合作的租賃價格,二是擴大雙方合作內容,最后哪怕是真的收回來了,廣藥也可以利用王老吉藥業的平臺,進一步做大涼茶產業,最終實現大健康產業的目標。
所謂打一巴掌再給一顆糖。此時再看廣藥集團副總經理施少斌那句,“廣藥并沒有說不給誰做,有興趣、有實力的誠信企業都可以和我們談。如果加多寶想獲得廣藥新的授權,歡迎主動溝通,但不是目前這樣以廣告軟文、新聞發布會等各種不理性的方式向廣藥施壓。廣藥愿意將王老吉品牌做強做大,不是停留在口頭上”——何等意味深長。
但樹欲靜,風不止。“五個王老吉”擺上臺面,可見,各方大佬無不窺視這塊還沒蓋上專屬印章的“肥肉”,無不蠢蠢欲動想從中分一杯羹……正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未來江湖依然波詭云譎,觀望和猜測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