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和美聯儲競相超發貨幣,大災引發的糧食歉收,游資肆虐,中國的通脹形勢,遠比我們看到的更為嚴重?
此輪通漲只是食品價格的短期上漲,甚至有工業品價格呈現下降趨勢。既保發展又控通漲,一切盡在政府掌控之中?
波詭云譎的2011年。
通漲之悲,通漲之喜
又見通脹。
2008年金融風暴時,企業紛紛追求“現金為王”、“輕資產”,一轉眼到了2010年,通漲勢不可當、咆哮而來,企業又被要求“重資產”——在通脹的碾壓下,現金變得輕如鴻毛。企業的戰略、方向變得糾結。一邊是屢漲屢控、越控越漲的物價,一邊是成本傾軋下越攤越薄的企業效益。什么都漲,就是企業利潤不漲。政策走向是保增長而放松管制,還是保穩定而宏觀調控?我們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迷茫期。
2010年12月10日,彷徨期待中的市場終于等來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胺e極穩健,審慎靈活”八個大字,依然是讓人心懷忐忑:既不會放松調控,也不會緊縮銀根。靈活的寓意,也就是繼續觀察。
在我們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走訪中,相對權威的說法是,局部物價上漲,對于很多商品的價格而言,還有與國際接軌的空間——因此,我們只有通脹預期,而沒有全面通脹。于是對于以上呼嘯耳邊的“漲聲響起來”,我們還不能稱為“通脹”而只能稱之為“通漲”——通通都在漲。
2010年底,發改委告誡我們:要做好過高物價日子的準備了。更多的專家學者則直截了當地說:企業用低工資低成本獲取高額利潤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企業是一個理性的組織,傍山吃山,順水而生,依勢而存,當通漲如陡峭的絕壁硬生生擋住去路時,順勢繞行的企業家們,或將發現另一番別致的風景:
通漲之悲,悲的是成本暴漲,利潤稀薄。盡管都早有成本上漲的預留空間,但山雨來得太猛,不跟漲是等死,跟漲是找死;而在如高樓大火般撲面而來的成本暴漲面前,面對不可逆轉的高物價高成本大勢,企業不得不上下一心擠壓管理空間,提升品牌價值,拓展全新商業模式,將企業生生拉到一個更高層面的競爭層面,從此脫離低水平價格戰的泥潭,這不是通漲之喜?
通漲之悲,悲的是企業前途未卜,戰略難定。到底是輕資產還是重資產?到底是重實業還是重投資?而在變幻莫測翻云覆雨的市場面前,企業或許這才發現,此前自己所謂的戰略,其實只是一時的點子,錯把權謀當作了智慧。風越勁,樹越壯,在通漲的大潮中,企業重新找到了可以永續經營,可以以不變應萬變的長遠戰略,這不是通漲之喜?
通漲之悲,悲的是人心浮動,重“利”者沖擊著重“義”者的內心,招人難招,管人更難。然而骨干是折騰出來的,需要眾志成城抵抗風暴,骨干才能真正鍛煉成熟百煉成鋼,這不是通漲之喜?
真正有遠見的企業家并沒有滿口“活不下去”的怨言。當我們穿越各種突如其來的漩渦,擠出曾經成功的泡沫,找到從逆境中突圍的方法與機遇,才會驀然發現,企業之喜,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悲痛之中堆積起來的。
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說,“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貨幣現象”。而在我們的調查中,本輪物價上漲卻遠遠不是“貨幣現象”這樣簡單。
猜想一“通漲”為什么
2009年,政府為自己定的下一個任務就是“管理好通脹預期”,一年下來,結果卻是越管越管不住。2010年10月份之前,國家統計局還堅守著“全年3%”的底線決不松口,可10月一過,這條“溫和的CPI上漲”線突然告破,進入11月,CPI更上揚到5.1%,創28個月來新高。各界一片嘩然。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剛剛踏上金融危機之后的復蘇之路,歐美依然還籠罩在通貨緊縮的陰霾之下大印鈔票,我們卻尷尬地發現通脹悄然來到了身邊。
最近一段時期,不少深圳市民紛紛前往香港采購日用品,因為同樣的蔬菜和糧食,香港售價比深圳便宜5%至20%不等。一瓶500毫升李錦記生抽醬油香港售價5.95元,而深圳超市價格是6.6元。蔬菜、雞蛋等副食品明明從內地運去,而深圳的超市零售價卻比香港貴,這是為何?
是因為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卻在貶值?還是我們在商品流通環節存在諸多問題?有專家認為,此輪通脹,與傳統意義上的通脹完全不同。壟斷行業生產的產品最先漲價,并且通過成本傳導等擴散到非壟斷行業,由此形成了全社會通貨膨脹的格局。實質是壟斷行業攫取社會福利的一個基本工具,是一種“壞”的通貨膨脹,因此必須從體制上加大反壟斷改革。
我們所遭遇的,是否是一次典型的“中國特色的通脹”?
■中國式通脹?
短期糧價等暴漲引發“通漲”
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在過去的近10年中,中國分別在2004年、2007~2008年和2010年出現了三次CPI的階段性上漲趨勢。從引發CPI沖高的事件性因素來觀察,2004年CPI走高主要由短期內的糧價上漲所導致;2007~2008年CPI走高主要由豬肉和蔬菜價格大幅上漲所導致;而2010年10月份CPI沖到高點,則主要由蔬菜價格的明顯上漲所觸發。
只是農產品價格漲不算通脹
張立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把本輪CPI的上漲歸結為全面的通貨膨脹肯定是不準確的,大部分工業產品的價格并沒有出現大幅上漲。而像IT、數碼、汽車等產品的價格,反而還是下降的。CPI高企的主要原因,依然在于農產品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的成本上升。
被隱藏的自然災害是罪魁禍首
王振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2010年,全國有29個省市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農產品欠收、農民惜售,由于CPI中食品價格占據著極大的權重,農產品價格上升才是導致CPI一路上揚的根本因素。
城市化進程的必然結果
匡賢明(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在中國,引發通貨膨脹的還有另一個獨特因素,那就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這個因素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其中的微觀邏輯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直接影響到城鄉居民,影響到農產品的供給與消費,進而形成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中長期趨勢。
當前通脹遇到的現實情形正基于此,在農業勞動生產率短時期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農產品生產者減少而消費者增多,必然引起農產品價格的上升。
■“通漲”是因為錢多了?
難道這只是一場虛驚?我們感受到的“通脹”僅僅是由于吃的東西漲得厲害?然而,在我們走訪的過程中發現,關于通脹的這一說法,實際上已然形成了某種共識。
流動性泛濫必然形成通脹
曹鳳岐(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2010年初的時候,政府實際上已經注意到了流動性泛濫的問題,也提出了管理通脹預期的措施,這都是正確的。而現在,CPI已經連續數月超過了3%,PPI甚至超過了5%。從總的形勢來看,說中國出現了通貨膨脹的跡象,是站得住腳的。
政府的錢發了很多總歸要爆發出來
黃益平(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政府錢發了很多,2009年9.6萬億元的新增貸款,2010年政府說是7.5萬億元,也可能打不住。也就是說,市場上流動性很多。錢多了總歸是要爆發出來的,可能通過CPI爆發,也可能通過資產泡沫爆發出來。
短期物價大幅波動,貸幣供應量驟增是唯一原因
劉向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部研究員):
通脹的成因,成本推動、需求推動物價上漲等從長期來看都是正常趨勢。那為什么我們現在才感覺十分強烈呢?去掉那些趨勢性的因素,剩下的就是波動性因素,要不然不可能短期之內漲得這么快。而短期大幅波動的直接原因,正是連續兩年大量信貸,造成了貨幣供應量急劇上升。
通脹是財富的轉移
張維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原院長):
通貨膨脹是財富的轉移。那些能先得到貨幣的人,實際上掠奪了他人的財富。
假如政府把市場流通的貨幣增加一倍,這一倍都給我。不是簡單的物價上漲一倍,而是我從你們那兒拿走50%的財富。原來總價值是一個億,現在多發了一個億的貨幣我拿到了,那這就是兩個億,就是每個商品價格平均增加一倍的話,實際上有一半的財富就從你們手里到我手里了。
■都是老美惹的禍?
北京時間2010年11月4日凌晨,美聯儲宣布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決定到2011年6月底前購買6000億美元美國長期國債,以進一步刺激美國經濟復蘇。按照當日的人民幣匯率計算(1美元約合6.66元人民幣),6000億美元約合4萬億元人民幣。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美聯儲宣布“二次寬松”有其緊迫性。2010年三季度,美國GDP的同比增速從年初3.7%回落至1.7%,官方公布的失業率繼續在9.5%的高位徘徊,真實的失業狀況則更為嚴重,因此需要進一步的經濟刺激政策。通過貨幣的量化寬松,向實體經濟繼續注入流動性,似乎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政策選擇。
不過,量化寬松能否帶來美國經濟的走強?由于歐美國家經濟的低迷,資金實際上更多的是涌入了新興市場。
美國放松貨幣,難改其國內通縮格局;新興經濟體收緊貨幣,卻依然難抵日趨上升的通脹壓力。不僅中國被動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進而加息管理通脹預期。此外,澳大利亞、印度和越南等國同樣選擇加息,巴西選擇提高本幣債券利息,泰國則索性重拾資本管制。
美元貶值撬動了價格上漲
劉向東:本輪物價上漲在CPI中的體現雖然是主要體現在食品價格上,然而除去大豆、玉米等幾個品種外,實際上中國的農產品并不依賴進口。而美元量化寬松形成的貶值,已經撬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直接導致了工業產品的漲價預期。
我們在談通脹,美國還在刺激經濟,等它開始“通脹”的時候,國際大宗商品還會進一步走高。這種輸入性通脹的傳導機制有一定的滯后性,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加劇國內通貨膨脹的預期。
綜合各方觀點,從宏觀來看,中國所面臨的通脹形勢,是由貨幣供應量、農產品漲價、輸入性通脹等多方因素綜合造成的,原因錯綜復雜。但各方普遍的共識是,當天量的人民幣遇上天量的美元,在內部成本上升和外部成本輸入合力推動下,高物價正浮出水面。
中國離過去數十年高增長、低通脹的“經濟奇跡”也許已經漸行漸遠。而在微觀層面,還有更多的艱難在等待著我們。
通脹已經形成了一系列連鎖反應。5.1%的CPI一經拋出,一切衣食住用行以及服務費用的上漲,都找到了最合理的說辭:“高通脹預期下沒有不漲價的道理。”
猜想二2011“通漲”圖譜
“2009年買一件普通羽絨服只需400多塊錢,但2010年一件普通羽絨服動輒上千元,價格漲得厲害?!眲倓傎I了新羽絨服的黃女士抱怨說。黃女士的抱怨并非個例,2010年三季度開始,棉花價格不斷攀升,并成為各種品牌服裝價格“搭車上漲”的理由。
從通脹的硬指標來說,還是得看CPI。就其走勢而言,2010年7月至10月呈逐月上升趨勢,單月CPI分別為3.3%、3.5%、3.6%和4.4%,11月繼續走高,猛增到5%以上。
“能買的東西越來越少了,”是百姓對當前物價水平的最直觀感受。在高通脹預期下,一切漲價都變得“合情合理”,而實際上,許多商品是“被通脹”了。
如果通貨膨脹與貨幣寬松、資源緊缺有關,那百姓的就醫費用、各景區的門票和二手房的房租這些與資源緊缺不大沾邊的部分卻如同跟風一般,價格接連蹦高,不得不讓人懷疑其中有人為推高的嫌疑。
中國制造的產品遠赴重洋后,國內價格遠比在國外貴。有企業公然宣稱:假設廣東東莞一個工廠生產了一批襯衫,它可以選擇通過海運出口到美國,也可以選擇通過陸路輸送到北京。別看廣東到北京相對較近,但內地沿途的各種收費和行賄所帶來的運輸成本,居然超過了出口到美國的費用!
通脹已經形成了一系列連鎖反應。通脹的背后,遠不止物價或是CPI那么簡單。
■CPI不靠譜?
通脹數據被嚴重低估
王曦(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國際商務系教授)
在一般理解當中,超過3%的通脹率已經算高的了。然而,官方有關通貨膨脹的統計數據仍然存在被低估的嫌疑。根據2010年M1(狹義貨幣)增速達到21%的增速的情況來推測,我國由于貨幣增發導致的復合性潛在通貨膨脹可達30%以上!
CPI是不準確的指數
周德文(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
中國CPI指數存在種種缺陷,其系統樣本與體系還在沿用1992年確定的地域網點和品類權重。1992年至今,中國經濟和消費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1992年,房地產市場還是空白,車市也是門可羅雀,但現在無論是房市和車市都如火如荼。
消費機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CPI指數還按照舊有的套路,難免有失偏差。中國的居住類消費,在CPI中所占權重只有13%左右,基數也非常低,這導致居住類消費反映到CPI上難免會出現偏差。
近幾年,中國的房價瘋漲,但在CPI并不能直觀反映出來。相反,樓市還與連體嬰兒股市一道成為通脹埋伏的前沿地帶。大批過剩資金被樓市、股市吸收,蒙蔽了資金過度旺盛的真相。
隱性通脹已經走了很長的路。如今,貨幣信貸、貿易順差額大等的累加效應有了一定質變,同時又有新的加劇通脹因素出現——勞動力成本提高,于是,顯性通脹也開始湊熱鬧了。
■通脹容忍度被提高
面對高通脹壓力,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支持適度提升通脹容忍度。厲以寧、吳曉靈、汪同三、張漢亞、劉元春等人均在不同場合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2010年10月中旬,厲以寧公開稱,應將通脹目標上調至4.5%,否則,按照低通脹指標進行宏觀調控,會帶來諸多其他問題。而中國社科院給出的政策建議,將是4%。
硬性抬高通脹警戒線后患無窮
劉向東:目前官方公布的CPI可能低估了真實的通脹,一是國內物價受政府管制政策影響,常常價格傳導不順,比如某些商品出現批零價格倒掛現象;二是CPI“一攬子商品”構成中,食品所占比重較大,而能源、居住等方面所占比重較小,這已經不能真實反映真實通脹狀況,存在低估通脹的可能。如果硬性抬高通脹警戒線,將會造成更高的通脹預期,致使貨幣政策陷入嚴重困境,更難消除負利率帶來的影響。
適度提高通脹率可以接受
曹鳳岐:在目前的形勢下,5%左右的通脹率是可以接受的。第一,如果貿然加息,可能會導致之前的許多投資半途而廢;第二,加息之后會進一步增加企業的借貸難度,這實際上從另一個方面增加了企業的負擔,惡化了企業的生存環境;第三,從擴大內需的角度來看,我們也不應加息?!?br/> 只要通貨膨脹率低于GDP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就是可以容忍的,而對于弱勢群體,則可以通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等財政政策來實現。而對于通貨膨脹問題,不宜一味地采取嚴厲的短期政策來遏制。
既要防通脹,又要保增長,還要調結構;既要顧及短期目標,又要圖謀長期轉型。對于政策的選擇來說,不僅是兩難,而是N難。
猜想三N種政策路徑下的終局猜想
借用流行的說法,現在大家都成了“海豚(屯)族”,這反饋回來會拉動新的一輪通脹。漲勢何時見頂?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政策選擇以及效果。而從目前來看,可謂有喜有憂。
■控制物價真的給力?
從中央到地方,各項穩定物價的舉措貫穿著2010年11月。在中央密集出臺相關措施的同時,各地政府也積極采取切實措施穩定物價。
2010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