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斗牛,又叫摜牛、摔牛,這項活動來自于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宰生節。宋元時代,西北、中原等地的部分回民遷徙至嘉興,慢慢形成了在節慶、喜事中進行斗牛的傳統。韓海華,1954年出生在嘉興南湖邊許家村,自小隨父親習武,后師從上海著名回族武術家、一代拳師李尊思。1974年韓海華入選浙江省摔跤代表團。1982年,在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韓海華首次以“中國式斗牛”的名義,將深藏于民間的傳統體育絕技“嘉興摜牛”展現給大眾,他也因此獲得“中國式斗牛第一人”的稱號。在第三屆、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韓海華再度憑借“嘉興摜牛”屢獲金牌。此后,他分別在《少林俗家弟子》、《洋妞尋師》、《大涼山傳奇》、《國際大營救》等30多部影視劇中擔任主角及武術指導。
自1992年起,擔任嘉興市武術協會副主席的韓海華有無數弟子。2003~2007年間,他連續率弟子參加香港國際武術大賽、浙江省國際武術大賽等,取得70多枚金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嘉興斗牛卻漸漸成了他的一塊心病。年輕時十里八鄉斗牛的場景,都變成了珍貴的記憶,他想讓“嘉興摜牛”后繼有人并發揚光大。2007年,韓海華開設體育學校,開始了武術基礎訓練和“嘉興摜牛”的文化傳承。2009年底,嘉興市南湖區政府幫韓海華建成了中國式斗牛館,同年中國民族民間體育研究會對“嘉興摜牛”文化創意產業研發基地進行授牌。韓海華在中國式斗牛館教出了一批又一批斗牛士,并在嘉興的小學開展了“嘉興摜牛”的基本功訓練。
2008年,韓海華被評為嘉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嘉興摜牛”傳承人,并獲得嘉興市民間藝術家稱號。2011年初,流傳千年的嘉興斗牛終于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韓海華的聯系電話:13967380766) (中央電視臺七套《鄉約》欄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