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小麥受漬害后,根系長期處在缺氧的環境中,根的吸收功能減弱,造成植株體內水分反而虧缺,嚴重時造成脫水凋萎或死亡,因此漬害又稱作生理性旱害。小麥從苗期至揚花灌漿期都可發生漬害,小麥苗期受害,種苗霉爛,成苗率低,分蘗延遲,根系不發達,苗小葉黃;拔節抽穗期受害,上部的3片功能葉分別比健株短20%、30%、36%,有效穗減少40%;揚花灌漿期受害,小麥功能葉早衰,穗粒數少,千粒重降低,出現高溫高濕早熟,嚴重的甚至青枯死亡。小麥中后期發生的濕害比小麥前期重,其中拔節孕穗期發生漬害損失最重,此間受害有效穗減少、每穗粒數減少、粒重下降,產量降低。
二、病因
1.冬季陰雨連綿,日照時數不足,田間濕度大,地溫低,土壤含水量長期處于飽和狀態。雨水過多造成耕作層含水量過高,耕作層水分飽和,氧氣缺乏,根系長期處于缺氧狀態,呼吸受抑,活力衰退,吸收水肥能力下降,且土壤中有機物質在厭氧條件下產生還原性有毒物質,毒害根系,致使根系生長不良,根量減少。這時植株體內的氮素代謝下降,功能葉葉片內氮素含量明顯減少,造成植株苗小葉黃或僵苗。
2.地下水位高。特別是距河流湖泊較近的麥田或低洼水澆麥地,地下水位都高,通常會對麥苗的根系下扎造成危害。
3.三溝不暢,排灌設施差,明水排不出,暗水不能濾,溝廂不暢通,造成濕害發生。
4.布局不合理。尤其是水澆麥或稱水田麥,沒能實行連片種植,有的在冬灌田中插花種植,造成麥田明水排不出,積水久之成災,從而出現小麥嚴重青枯死苗。
三、防治措施
1.清理溝渠。秋播前,對長期失修的深溝大渠要進行淤泥疏通,抬田降低地下水位,做到田水進溝暢通無阻,這樣冬春雨水頻繁或暴雨過多時,就可以順利排漬。同時,搞好“三溝”配套,無論旱地麥或水田麥都要開好廂溝、圍溝、腰溝,做到溝溝相連、條條貫通、雨停田干、明不受漬、暗不受害。另外,水澆麥田最好大面積連片種植,以方便統一管理。
2.增施肥料。小麥遇到漬害后,根系活力大大減弱,土壤吸肥能力很差,這時要早施接力肥,重施拔節孕穗肥,以肥促苗生長。冬季多增施熱性有機肥,如渣草肥、豬糞、牛糞、草木灰、溝雜肥、人糞尿等。化肥多施磷鉀肥,利于根系發育和壯稈,這樣可以減輕漬害。
3.中耕松土。漬害發生后,土壤會發生板結,這樣不利于根系進行呼吸。因此,在土壤稍微見干的時候,就要及時中耕松土,增強土壤通透性,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增加小麥分蘗,促進麥苗生長,加快苗情轉化,使小麥增穗、增粒而增產。
4.病蟲害防治。漬害會使田間溫度和濕度加大,植株的抵抗力減弱,容易引發銹病、赤霉病和白粉病,可以用40%杜邦福星4毫升兌水30公斤噴霧防治,隔7~15天噴灑1次,連續噴2~3次即可。另外,葉面噴施豐收365、五谷豐登素等植物生長調節劑,隔7~10天噴施1次,連續噴2次,也可以改善植株活性,使植株盡快恢復生機。
5.護葉防病。小麥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發生后,除應及時噴藥防治外,還可噴施“802”助壯素、植物抗逆增產劑、迦姆豐收液肥、惠滿豐、促豐寶、萬家寶等。也可用“植物動力2003”10毫升兌清水10公斤噴灑,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次。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純營養劑,每50克兌清水20~30公斤噴施,效果很好。
(安徽省明光市潘村鎮農技站 詹紹躍 郵編:23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