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優良品種,發揮雜交優勢
品種是決定瘦肉率的關鍵因素。目前,世界各國廣泛采用二元雜交、三元雜交和配套系雜交來充分發揮雜交優勢。因此,可選用本地優良純種豬為母本、以外來瘦肉豬為父本生產二元或三元雜種豬,也可全部選用外來優良品種雜交生成外三元雜種豬。如以札洛克公豬為父本,以長白公豬和大白母豬雜交選留的雜交母豬為母本進行交配,得到的“杜長大”二代雜種豬就是三元雜交豬。這樣的三元豬具有生長速度快、飼養報酬高、繁殖性能好、適應性及抗病能力強、胴體品質好、瘦肉率高等特性,可大大提高養殖效益,目前我國培育出的雜交型商品代豬,如“杜長大”、“長大”、“大長”等品種,均可供商品豬場選月]。
二、優化飼料配方,提高蛋白質水平
由于瘦肉量取決于飼料中蛋白質的高低,因此要提高瘦肉率首先要在優化飼料配方上下工夫。也就是說,要依據豬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調配不同的蛋白質含量,以保證對蛋白質的需求。根據飼養標準。瘦肉型豬各生長階段日糧中蛋白質的最佳水平是:開食期即體重在10~20公斤時,為22%~20%:生長期即體重在40~60公斤時,為19%~16%;育肥期即體重在60~90公斤時,為16%-14%。
在提高飼料蛋白質水平的同時,要限喂能量飼料,保證各種氨基酸的均衡供給,并注意補喂充足的新鮮青綠飼料。通過調整和優化各階段的日糧配方,可有效地加速育肥前期的生長速度,優化料肉比,降低飼料成本,提高胴體瘦肉率。
三、掌握飼養方法,減少脂肪沉積
飼養瘦肉型豬,必須根據其品種特性采用相應的飼養管理方法,為保證生豬出欄時有較高的瘦肉率,可采取讓豬適量運動、定時定量飼喂和育肥后期限飼的飼養方法等,抑制后期的脂肪沉積。在規模飼養場提倡喂干料,散養戶至少應該喂濕拌料。過去農民傳統的飼喂方式是“稀湯灌大肚”,不僅豬的生長速度慢,而且不利于瘦肉累積。
一般仔豬階段的飼養要抓“四食”、過“四關”,即:抓乳食過好初生關,抓護理過好下痢關,抓開食過好補料關,抓旺食過好斷奶關。在飼養方式上,應采用“前放后限”的“促、控”方法,即60公斤前放開飼喂,其能吃多少喂多少;60公斤后則限制飼喂,一般以限10%~15%較適宜。人為控制營養水平和采食量,以利瘦肉的生長積累。據試驗,豬生長前期脂肪沉積平均每天增長速度為29~120克,而60公斤以后則高達120~378克。因此,前期應讓豬吃飽(不限量),充分發育骨、脂、肉;后期適當控制喂量(吃到八成)可減少脂肪的沉積。
四、加強飼養管理,適時出欄屠宰
要摒棄傳統養豬陋習,提倡規模養殖,推廣運用先進的養豬新技術,并建立規范完善的防疫制度和免疫程序,切實做好防疫、驅蟲、消毒工作;經常保持舍內空氣流通、清潔衛生、溫度和濕度適宜,以增強豬的抗病力,促進其健康生長。
在搞好飼養管理的同時,還要綜合考慮胴體品質和養豬經濟效益,也就是說,要兼顧瘦肉率、屠宰率、增重速度和飼料報酬。
肉豬的生長發育規律是前期生長較慢,中期增重較快,后期脂肪沉積較快。一般情況下,生長育肥豬20~30公斤為骨骼生長高峰期,60~70公斤為肌肉生長高峰期。90~100公斤為脂肪蓄積旺盛期。由于肉豬增重與品種及營養水平變化有很大的關系,一般品種豬肌肉生長高峰期在50公斤(3~4月齡)左右,隨著日齡的增加,到70~80公斤(4~5月齡)以后脂肪增長強度明顯提高,并逐步超過肌肉增長強度,所以一般品種豬在體重達到90公斤時出欄屠宰最好;二元或三元雜交豬,在7~8月齡(90~100公斤)時出欄屠宰最佳。傳統觀念“肥豬越大越賺錢”是不對的,那樣的結果是既增加了飼料支出,又降低了瘦肉率和胴體品質,得不償失。
(山西省陽城縣畜牧局
劉國信
郵編:0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