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差,作文無話可說,一直是困擾初中語文教師的問題。許多教師認識到了閱讀對寫作的重要作用,于是大量收羅美文,讓學生讀、背,要求學生廣泛閱讀課外的文學名著,但他們卻忽略了離他們最近的材料——教材,忘記了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都是經典的寫作范本。雖然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但也并不是讓我們另起爐灶,完全拋棄教材。因此我提倡立足教材,進行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訓練。
一、挖掘文本內容,豐富寫作材料
生活是寫作素材的第一來源,而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不善于捕捉生活鏡頭,于是抱怨生活平淡無事可寫,在這方面教材可以幫我們大忙。教師可以通過課堂的賞讀分析,引發學生的感想和相關回憶。抓住契機,恰當拋出話題,調動起他們本已模糊的生活片段,化腐朽為神奇。比如學于漪老師的《往事依依》,教師可以讓學生品味作者閱讀經歷的同時,聯想起自己童年閱讀的經歷。如你記憶中讀的第一本書的經過,讀書對你最大的影響,讀書中的樂事,最難忘的老師等等,并讓學生把這些素材作為自己的寫作對象。又如學高爾基《童年的朋友》,可以讓學生在深入理解外祖母是“我終身的朋友”,她對“我”的人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使學生想起那些可以作為朋友的長輩;學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是我童年的樂園的部分讓許多學生想起了自己童年的趣事;學《阿長與〈山海經〉》,長媽媽既粗俗又善良的性格,讓他們想到了生活中許許多多的普通人……
教師在教材中精選好文章,向生活延伸,往往會喚醒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勾起他們的回憶,并能深入理解生活,不斷拓展生活內涵和外延,日積月累,學生的作文素材自然會豐富起來。
二、品讀課文語言,學會遣詞造句
對初中生而言,學習模仿名家名作是他們占有和運用詞匯的必由之路。教材選的文章文辭兼美,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好例子。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積累語言的最好方法是朗讀。但許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是不讀或只讀一遍課文,就越俎代庖地幫學生分析起來。他們不知只有熟讀甚至達到成誦的地步,才能聚沙成塔,厚積薄發,應用起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另外,在積累優美語言的同時,還可以進行造句、仿寫練習,把一些好的語言形式、修辭方法,學以致用,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三、研讀課文寫法,提升寫作技巧
許多教師經常從鑒賞的角度向學生介紹一些優秀作品的寫作特色。有時學生聽的云里霧里,因為他們總覺得課文中的技巧與實際無緣,是用不上的“陽春白雪”。要改變這種狀況,不妨把講解寫作特色同引導和運用寫作技巧結合起來,讓學生及時把從課文中吸取到的寫作經驗運用到寫作中。如《背景》寫父親爬月臺時的動作描寫可謂傳神之筆,在課堂上可讓學生進行動作描寫的練習;《童年的朋友》的肖像描寫洋洋灑灑,是進行肖像描寫的好范本。《松鼠金龜子》的擬人化寫法、《白楊禮贊》的借物喻人手法、《我們家的男子漢》詳略結合的寫法都是讀寫結合的好訓練點。在進行以上方面的訓練時,還要注意三點:
1.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
新課標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課堂上做好情感調動,調動起學生的內心感情, “情動于中”,誘發了寫作情緒,課后不寫不快。每次的作文命題都要讓學生有話可寫,從父母寫起,寫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寫自己的小學生活和對初中的憧憬,寫自己生活中的困惑等。
2.方法要靈活多變
好方法一成不變,也會使人產生厭煩心理。讀寫訓練也是一樣。教師不妨把大作文與片段練習、口頭練習、日記、隨筆結合起來,把仿寫、改寫、續寫、擴寫、縮寫穿插進去,不失時機的搞一些語文活動,如優秀作文展、互批互改作文、改課本劇等,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如可以讓學生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改寫成一篇優美的散文,仿照秦文君的《偉人細胞》創作一個關于賈里的故事,模仿《松鼠》一文介紹喜歡的一種小動物,在學習詩歌單元后搞班級賽詩大會等等,都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
3.利用好教材的課后習題
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新教材在課后題的設置上非常注重讀寫結合。蘇教版教材每一課課后的最后一道思考題幾乎都是讀寫結合題。這些題或寫感受,或看法,或仿寫、改寫、擴寫、繼寫文章,內容新穎,形式多樣,每一題的設計都獨具匠心,是眾多專家潛心研究的結晶。教師不妨利用好這些課后題,把教學引向深入。《最后一課》中有這樣一道課后題“試以韓麥爾先生為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部分的內容。”我就這道題做了個改寫訓練。經歷了“寫、讀、評、導”之后,學生由最初困難重重,到漸入佳境,到意猶未盡。學生根據小弗朗士的動作、語言描寫來揣摩韓麥爾內心的感受,依照小弗朗士的描寫方法對韓麥爾先生進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我們所有的老師都做個挖井人,立足教材,掘出汩汩泉水,滋潤學生作文的一方綠地。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