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一直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在語文教學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下面就多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談?wù)勎业恼Z文教學觀。
一、培養(yǎng)良好習慣。扎實開展語文養(yǎng)成教育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每接手一個班我首先要求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1)課前預習,課堂認真聽講,課下及時復習;(2)工具書不離身;(3)堅持記日記;(4)有計劃地進行課外閱讀;(5)積極參加語文實踐活動。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一定的時間,可能是一學期,也可能是一學年。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幫助學生培養(yǎng)這些優(yōu)良的習慣。
二、選擇可行教法,科學進行語文素質(zhì)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我非常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力求讓課課都有新鮮感,堂堂都有誘惑力。
首先,不同文體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有時同一文體的不同課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舂》和《濟南的冬天》都是寫景抒情散文。我在講朱自清的《春》時主要是采用“朗讀體會法”。如:在講“小革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鉆”字用得好。我先讓學生省略“鉆”朗讀(小草偷偷地從土里出來……),然后全讀(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最后比較二者的效果。學生認為有這個“鉆”字好,我又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朗讀思考:“鉆”這個詞用得好,好在哪里?讓他們明白用了這個詞,不僅把小單擬人化了,而且還透露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在教讀《濟南的冬天》時,我采用了“討論歸納法”。如:課文最后一段中的“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其中“不忍得”用得好嗎?我先讓學生相互討論,后舉手發(fā)言,最后歸納:這三個字將水人格化。水是那樣的多情,為了水藻的綠,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凍上”。事實上。這樣的教學對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不同年級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訓練初一學生閱讀文章時,我是先出好題目,然后有針對性地帶學生進行分析,而在教初二學生閱讀文章時,多數(shù)情況下我是鼓勵學生自己出題目,自己品析文章。到了初三,在分析文章時,我是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做,我只是一個適時點撥的“引導者”。
三、落實語文知識,為提高語文素質(zhì)打好基礎(chǔ)
在落實各項語文知識上。我是這樣做的:采取分階段、分步驟、分類、分點的方法進行。初一,在教學時,我比較注意復習小學已學的語文知識,并結(jié)合單元教學,介紹和講解語文知識有哪些類別、哪些知識點;到初二,有意識訓練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找出相關(guān)的語文知識,并分類歸納,讓學生在“找”的過程中熟悉和掌握各項語文知識;初三時,由我作示范,再讓學生分類歸納,進行各項語文知識的梳理。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熟練地掌握語文知識,而且還能了解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語文教學如茫茫滄海,我的拙見只是滄海之一粟,與大家共同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