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真實場所,教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實踐過程,是師生間展開的具有豐富意義的實踐過程。信息論認為,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過程是以下面模式進行的:
這個過程說明,信源(教師)將靜態的信息進行適當的加工(備課)用適當的形式(教學手段、方法)表達出來,通過課堂用信道(語言、媒體、教具、儀器)傳達給宿主(學生),完成信源到信宿的單向傳遞,宿主接收信息后進行解碼,并記憶貯存,然后進行編碼,再反饋給信源,完成一次完整的教學過程。
一般來說,課堂教學信息由三部分組成:知識信息,指教學內容;狀態信息,是指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的狀態,包括師生互動、行為表現、心理狀態;潛在信息,指師生間交流產生的課堂氣氛、師生關系、學生間的合作關系。
師生間的信息傳遞與反饋的順利完成,需要教師通過語言交流與非語言交流手段高效而經濟地溝通信息,進而達到言傳意會的完美結合。要達到這種完美結合,適當的情景場景遷移與情感參與是必需的。因為教學活動是一種群體行為,而不僅僅是單向的信息傳遞。
遷移與情感都屬于心理現象,遷移規律的運用也是物理教學的主要手段。從教學效果看,情感參與與正向遷移的發生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情感影響行為,行為影響思維,思維直接影響到正向遷移的發生。
人文科學由于其自身特點與情感聯系密切,學生容易產生主觀體驗,生理易于喚起,因此感情容易被感染,情感參與相對容易得多,而自然學科抽象、晦澀,學生感情難以喚起,物理又是自然學科中相對更抽象,更難以認知掌握的學科,學生情感的參與更困難。要改變這種學生情感參與困難的狀況,教學手段必須多樣化,表達要言簡意賅,肢體語言、表情語言要到位,實驗情景要恰如其分。
高中新課程標準對知識應用的描述為:“在新的情境中,使抽象的概念、原則、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的合理聯系。”其中“合理聯系”意為促使學生獲得遷移能力。這就要求物理教師在教學中善于創設新的情境,培養學生在新情境下運用知識的能力。筆者根據教學經驗談一談情景遷移與情感參與的方法。
一、情景遷移的方式
情景遷移包括異域遷移與同域遷移兩種方式。
1.異域遷移
異域遷移指不同類型的情景遷移。不同的課型情景遷移方式不同。新授課以使概念清晰,公式易于掌握為目的,教學手段以鮮活為主,可以借鑒、類比,促使正向遷移的發生。以《電場強度》概念形成的教學為例:
案例1:關于電場客觀性的教學(異域遷移)
師拿出盛有NaOH的燒杯,問:如何確定杯中溶液的酸堿性?
生:可用試劑或試紙檢驗,如酚酞。
師:用酚酞檢驗,液體呈紅色,堿性。如果不用試劑檢驗,杯中液體還呈堿性嗎?
生:同樣存在,杯中液體的堿性與是否用試劑檢驗無關。
師:對,因為杯中液體的堿性是客觀的,與是否檢驗無關。
師拿出一個帶電體,問:如何確定該物體是否帶電?帶何種電?
生:用驗電器檢驗。
師:不檢驗是否就不帶電了?
生:同樣帶電,物體原來就帶電。
師:檢驗帶電過程中,會有力的作用,是通過什么發生的?
生:電場。
師:不同的帶電荷受力不同,說明電場的強度是不同的。同學們思考,如何確定該區域是否存在電場,如何確定電場的強弱?
生:可以用一個電荷來檢驗,如果受力了,說明這個區域存在電場;如果受力大,說明電場強。
師:很好。這個檢驗電場的電荷叫試探電荷。功能與上面的試劑類似。請再思考,如果不用試探電荷檢驗,電場就不存在了?電場的強弱就發生變化了嗎?
生:不會。因為電場是客觀的,與是否用電荷檢驗無關,因此,該區域的電場強度也是不變的。
師:……
通過類比,把化學知識遷移到物理上。使學生對電場的客觀性,試探電荷的功能的認識更加深刻,概念更加清晰。異域遷移的好處是能把枯燥的物理內容變得活潑、生動,易于掌握,但要恰當運用。
2.同域遷移
同域遷移發生在同類型的場景中,在物理教學中就是把學生已經比較熟悉、能夠熟練掌握的知識遷移到新的物理環境中,這是物理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手段。
案例2:關于電場客觀性的教學(同域遷移)
師:同學們看一個魔術。(把事先準備好的一磁針放到講桌上。)我的右手與左手相比,有魔力,我的右手可以使小磁針轉動,左手不能。(事先在右手袖子里隱藏一塊小磁鐵)左手靠近小磁針,磁針不轉動,右手靠近小磁針,磁針轉動。
師:為什么我的右手有魔法,使小磁針轉動?請同學們思考其中原因。
生熱烈討論,并回答:是你的右手臂袖里隱藏磁鐵。
師:為什么小磁針會轉動呢?
生:是因為磁鐵產生的磁場的作用。
師:磁之間的作用是通過磁場間作用產生的,那么,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靠什么產生的?
生:是通過電場.
師:……
教師通過引導,把初中接觸過的磁場遷移到電場教學中,把場這一類抽象的物質形象化,降低了理解難度,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熟練掌握。
復習課、習題課是促使學生物理能力提高的關鍵環境,有梯度的遞進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易于接受。現行的復習、習題課模式以教師大量講解為主,學生的參與度很低,效果非常差。以信息論分析,是反饋不夠,造成了信道阻礙。改變這種狀況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講評、反饋,增加實效,如精選有代表性的例題,加強糾錯練習,在同域內發生遷移。
二、促使情景遷移的方法
促使學生產生正向遷移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在于教師課前周密的準備。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課前預設
周密的預設是生成的前提。教師備課時要依據學生的能力與教材特點,考慮課堂上對學生講什么,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要為教學情景準備意向框架,考慮什么樣的情景可以使課堂氛圍活躍,什么樣的情景可以遷移過來利用,等等。如在《電勢》教學中,可以把等高線等壓線遷移到等勢面上,而地勢相對的高低可以遷移到電勢的相對高低上。
2.彈性教學
彈性教學包括教學目標的彈性設計與教學過程的彈性設計。
教學目標的彈性設計基礎是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思維特征。要考慮學生在課堂中可能達到的其他維度的目標,而不僅僅是知識。既要考慮學生間的差異,又要考慮期望目標與實際結果的差異。其中的關鍵是促使期望目標的實現,要考慮預設各種方案,可以借鑒、類比,把不同的情景遷移過來。
教學過程中的彈性設計不能絕對程序化,重要的是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