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教育是就業教育,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的歷史教學在培養目標和培養重點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中職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的需要,優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突出教學中的能力本位,把學生培養成高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
關鍵詞:中職學校;歷史課;教學優化
中職學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和一線現代產業工人的重要基地,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載體。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許多中職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知識貧乏、厭學情緒濃厚、自信心不足,這就要求我們中職歷史教師緊密結合學生職業培養目標、知識基礎和就業需要,對教學進行必要的優化。以期更好地發揮歷史在學生綜合素質形成中的推動作用,真正將學生培養成實用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一、教學目標的優化
現代教學論告訴我們:教學目標是具體教學活動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和標準,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對教學活動起著明確的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由于中職學生沒有高考應試的壓力,各個專業對歷史素養有不同的要求,加之生源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規定整齊劃一的教學目標就顯得很不適宜。我們應根據學生專業特色及需求優化教學目標,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指導學生正確把握學習導向。使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協調并舉,相互作用。如大綱要求《文藝復興》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了解或掌握:古典文化、資本主義與文藝復興的關系;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文藝復興的主要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成就;文藝復興與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顯然這對學習能力相對較低的中職學生而言難度較大。我們就可以將上述目標分解,使教學目標體現出層次性和靈活性。在培養總目標主導下,依據學生實際重點完成相應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歷史學習中有所收獲、有所領悟。
二、教學內容的優化
中職學校主要是為本地區社會經濟建設培養實用性技術人才,確定的人才培養方向使得中職學生對專業有特殊的情感,專業學習也是他們在平時學習中最重視的一部分。如何將歷史知識與專業相結合,讓歷史在專業學習和專業技能培養中發揮作用,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問題。教師應該從學生專業素質提高的需要出發,分析學生專業特點,明確學生應該學什么、教師應該教什么。有針對性地梳理教材內容,對教材知識點進行適當的增刪和歸并,形成新的知識框架體系,讓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促進專業修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教學方法的優化
所謂教學方法的優化就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選擇最恰當的教學方法,以期順利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實現創造性的勞動,獲得最佳教學效果。中職歷史課堂教學方法的優化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的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提倡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新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如教學“文學藝術和教育衛生事業的繁榮”時,我們沒有采用一般性的講述,而是組織學生在閱讀教材后,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并針對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和看法分組進行探究和討論。
四、教學評價的優化
教學評價是教學信息反饋的重要內容。沒有總結和評價,就不可能有改進和提高。為了優化教學評價,我們一方面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學生的發展,發現學生的進步,多從情感的維度設計運用激勵評價,使自己的評價貼近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另一方面改變過去僅以書面考試成績為評價標準的做法,采取書面考試、平時記錄、學習小論文相結合的考核辦法,在期末成績評定時,書面考試占50%,平時表現占15%,小論文占35%。努力實現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多樣性,如在講授《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時,我們課下布置學生就教材內容開展課外閱讀、資料采集和社會調查,寫出相關的小論文。評價方式的優化,既可全面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推動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對中職學校歷史課堂教學的優化是一件關系到人才培養效能的大事,我們要充分考慮社會需要和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用優化的歷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增強學生畢業后的適應性和就業的競爭力以及獨立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志明.解讀新形勢下中職歷史課的教與學.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08(8).
[2]崔運梅.優化中職學校歷史課堂環境的做法.中小學電教:下,2011(3).
[3]古蘭拜爾.試論如何提高中職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8).
(作者單位 江蘇連云港市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