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彈力,在初、高中教科書中都是指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而除了彈性形變外,還有范性形變。就范性形變過程中產生的力是否為彈力而進行討論。
關鍵詞:彈力;形變;范性形變
一、由彈力的定義引發的質疑
對于彈力,高中的教材是這樣定義的:“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初中的教材中關于彈力的定義則是:“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能產生力,這個力叫做彈力。”從初、高中教科書對彈力的定義來看,產生彈力的物體都是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而彈性形變是指物體發生形變后,撤去外力后能夠完全恢復原狀的形變。
除了彈性形變外,還有范性形變。范性形變則是指物體發生形變后,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復原狀的形變。譬如,橡皮泥發生的形變就是范性形變。從彈力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能產生彈力。發生范性形變的物體能產生彈力嗎?如果按照彈力的定義來看,應該是不能的。但是,我們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在壓縮橡皮泥的過程中,手對橡皮泥有作用力,橡皮泥對手有反作用力。既然橡皮泥對手有力的作用,也就是說范性形變過程也能產生力,這就和彈力的定義產生了矛盾。
二、形變中的應力
對于某種材料而言,它由于受到外力而變形時,在物體內各部分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的內力,以抵抗這種外因的作用,并力圖使物體從變形后的位置恢復到變形前的位置,在其內部任意截面某一點單位面積上的內力稱為應力。彈性形變和范性形變中,材料內部都是有應力存在的,只不過當撤去外力后,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的應力——應變關系仍按原來的規律變化,而發生范性形變的物體的卸載路徑與原來的加載路徑不重合。既然彈性形變的物體中有應力,對外表現為彈力;范性形變過程中物體也有應力,對外也應該表現為彈力。當手對橡皮泥施力的同時,橡皮泥對手也有力的作用,這個力應該也屬于彈力。
三、范性形變過程中對力的認識
當我們對橡皮泥施力時,橡皮泥發生范性形變。在此形變過程中,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橡皮泥對手也會產生力的作用,這個力應該屬于彈力。當我們逐漸對橡皮泥停止施力時,作用力最后為零。此時,由于橡皮泥不能恢復原狀,所以對我們的手不再產生力的作用。
因此,在范性形變的過程中是有力的作用的,一旦形變永久發生,橡皮泥的范性形變就不再產生力的作用。
四、關于彈力定義的重新認識
既然范性形變過程中也有彈力的作用,那么應該把范性形變過程中產生的力也歸于彈力的定義中。彈性形變過程中及形變完全發生時都會產生彈力,而范性形變過程也會產生彈力的作用。如果在彈力的定義中僅體現彈性形變,而忽略了范性形變過程中產生的彈力,那么這個定義就會犯“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物理①[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劉炳升.物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年級下冊).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興化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