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化學教育的重要性也愈發突出。從宏觀上講,科技強國,如何走上一條自主創新的科學發展道路;低碳社會,如何將環保節能與日常生活、工業發展結合起來;清潔能源,如何解決人類未來的能源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和化學基礎學科的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如何將這些宏觀上的發展戰略滲透到整個化學教育體系中,培養出社會所需的人才,是化學教育長久以來發展的根本。
由于高考在高中教育中的指揮棒作用,取得高分成了整個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教育大綱所要求的知識,熟練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各類考試題目成了教育的目的,但顯然這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目的應當是讓學生從化學的角度了解世界、了解人類發展的過程,從而建立個人的價值觀,發掘自身的興趣,建立個人的發展規劃。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就是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通過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啟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下面我將以低碳社會與化學教育為主題進行討論。
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有四大要素:大氣、水體、土壤、生物界。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創造者。在工業發展帶給人類物質文明的同時,能源結構的變化,化學工業的發展,工業廢水、廢渣、廢氣的排放,化肥、農藥的利用又污染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不斷地危害人類的健康,阻礙了工農業及科技的發展。人類要生存,就必須保護好自然環境,所以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如何將保護環境滲透到化學教育中,讓學生能夠從化學的角度體會到自己身邊社會環境的變化,激發學生對環境問題的思考以及自身使命的認知是化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激發興趣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舉例子。教師應結合教育大綱,將知識點與學生們可以接觸的身邊的事物相聯系。比如,一氧化碳的污染。1984年印度地下毒氣罐泄露,大量一氧化碳釋放在大氣中,導致25,000人死亡,50,000人失明。對于這則事故,除了對于死者的默哀外,更值得注意的是為什么簡簡單單的化合物一氧化碳能夠造成人體中毒,究竟是一氧化碳的哪些物理、化學性質導致了它的毒性,在幫助學生解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對這種氧化物的物理、化學性質產生更深的了解,同時,如何應用化學知識防范和解決危機也是一個形成環境意識的契機。比如在講解一氧化碳的誘毒機理的過程中就讓學生了解到了一氧化碳吸入人體后會和人體的血紅蛋白相結合,從而使血紅蛋白缺失了攜帶傳輸氧的功能,最終導致人體缺氧從而死亡,同時也正是由于一氧化碳的密度與空氣相當這一物理性質,使得一氧化碳不容易擴散,所以在解救的過程中要將患者搬離污染區至空氣清新的地區。
為了讓學生對物質的組成與結構有一個較為深刻的認識,可以在介紹了一氧化碳的例子之后進一步探討關于二氧化碳的污染。通過對二者性質的比較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化學結構的奧妙和精細。同時隨著全球變暖的加速,作為元兇的二氧化碳也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低碳經濟、低碳社會、低碳生活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要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學生們在了解了二氧化碳物理、化學性質的同時也感受到它對于身邊生活的影響,從而拓寬到更廣闊的領域。
綜上所述,教師若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環保內容,結合當地實際組織化學教學,就能夠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作者單位 甘肅省金昌市金川集團公司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