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數學的過程不只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中總結出來的結論,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思維活動,是一個不斷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
關鍵詞:自覺;積極;主動
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主動參與學習數學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認知興趣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這樣設計:請學生用手指表示唐僧師徒四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做。如果有四塊月餅,平均分給師傅和八戒,請用手指個數表示他們倆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2根手指。教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師傅和八戒,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
2.為學生體驗成功創(chuàng)設條件
對學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為教師對學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能激發(fā)學習主動性。創(chuàng)設使他們都能獲得成功的機會,進行分層教學,分層布置作業(yè)。提供足夠的空間展示成功,營造享受成功的氛圍。
二、提供積極主動學習的材料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得好:“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案例:《容積單位》的教學
學具:每個小組準備帶500毫升刻度的燒杯、rJRpnGikJ4YjnXUu4fpwug==裝立方分米水的玻璃槽、1升的啤酒杯、一個盛清水的臉盆。
要求:通過實驗探究升、毫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間的關系。(實驗開始后,每個人都積極想辦法,緊張地“動”起來。反饋、交流時爭著匯報他們的發(fā)現。)
生1:我們將1升滿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正好倒?jié)M,得到了1升=1立方分米的結論。
生2:我們組把500毫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倒兩次正好裝滿,得到了1000毫升=1立方分米的結論。
生3:我用1升的水倒回到500毫升的燒杯中,得到1升=1000毫升的結論。
生4:我知道了,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因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毫升=1立方厘米。
學生們臉上充滿了自豪與快樂,他們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這一過程中,真正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三、注重學習方法指導,培養(yǎng)學習能力
1.會聽講
讓學生聽講時邊聽邊記,抓住重點。不僅要認真聽老師講,還要認真聽同學發(fā)言,從中發(fā)現問題。教師可以嘗試如下方法:口算題由教師口述,學生直接寫出得數來;教師口述應用題,讓學生直接寫出算式;適當提問。
2.會觀察
主要是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凡是學生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不講或適當點撥,教學中可以提供給學生鮮活的觀察材料,明確觀察目標,由教師帶領學生觀察,通過觀察、比較作出判斷。
3.會思考
首先要肯想。課堂上要給足動腦筋思考的時間,除了靠老師的啟發(fā)外,還要靠“促”,促使學生動腦子,難度適中使學生對老師的問題感興趣。
4.會表達
語言是表達思維的重要方式,要說就要去想。在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說,就能促進學生多想。要會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認真聽、仔細看。抓住了會說就能促進其他三會,因此教學要十分重視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
(作者單位 遼寧省朝陽市開發(fā)區(qū)吳家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