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高中語文“新課標”強調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最近教學了蘇教版高中必修一課文《鄉土情結》,并對這篇課文的教學進行了反思,深入思考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基本途徑。
一、營造正常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是搞好閱讀教學的前提
《新課程標準》確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標,它倡導教學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每個學生都成長起來。
語文教學必須營造主體發展的環境。我們在教學中總是怕學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時候不敢將課堂時間放給學生。殊不知,正因為我們過于追求知識的終極結果,往往忽視學生作為主體的思維探索過程。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就喪失了學習的信心。課堂要努力營造活躍、輕松、和諧、愉快的氣氛,讓學生大膽質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努力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根據課文形象思維,再造思維和創新思維。然后教師方能正確地分類指導,恰當點撥,揭示正確答案。試想如果不給學生以心理安全(不存戒備心,不擔心別人隨時會批評和指責)和心理自由(不要有太多的規矩和約束),學生就會在回答問題,發表見解時顧慮重重,害怕錯了會被同學們笑話,被老師指責,吞吞吐吐說出的問題別說創新,就連復述課文也說不準確。
二、反復閱讀,加強對文本的感性認識
《鄉土情結》這篇課文曾作為2003年的高考全國語文試卷的現代文閱讀的選文出現。這說明對剛進高中的學生來說,這篇課文還是有閱讀困難的。《鄉土情結》不僅抒情性極強,而且引用了大量的詩文和史料,更增強了閱讀的難度。所以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把握課文的情感,之前就必須反復閱讀,加強對文本的感性認識。
首先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其次閱讀形式的多樣化,分角色讀、男女分讀、默讀、誦讀、瀏覽等等,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要讓目光與文字進行親密接觸,以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當然這樣的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還要指導閱讀方法。要讓學生完成所提出的要求,就必須教給他適當的方法。在《鄉土情結》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讓學生學會整體閱讀的方法,整體閱讀就是對一篇文章,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話的完整閱讀,做到從內容到形式等主要方面準確把握的一種閱讀方法。在具體問題與整體關系上,整體有利于解決具體問題。
三、從探討作者的創作思路入手,理清文章的結構脈絡,把握閱讀的思想基礎
在解決了學生們的閱讀障礙以后,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鄉土情結的?以第二段為例,著重培養學生在理清文章的結構脈絡的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作者說“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又說“童年的烙印,像春蠶,……像文身……”思考:鄉土給人們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應和學生共同明確篩選信息的過程:(1)理解題目;(2)分析內部結構;(3)注意關鍵句子。按照這樣的步驟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老師可以提示文章第二段中的“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但童年的烙印,卻像春蠶作繭,緊緊地包著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從這些話中分析出作者難忘的難舍的是什么。所謂“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時代留給人們的那些最深刻的記憶。結尾的兩個比喻形象說明了“童年的烙印”與自己不可分割的特點。最后篩選出這樣的信息要點:(1)父母親的愛。(2)家鄉的山水草木。(3)悲歡離合的家史。(4)鄰里鄉情。
掌握了課文的體裁結構,總體內容,中心主題之后,便可以決定閱讀的基調。該文適宜選用深沉飽滿的感情,舒緩低沉的情調,自然流露出對鄉土的眷戀。
四、從剖析作者語言的妙用入手,引導學生再造思維,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閱讀時再現文中的真情實感
作者妙用了詩文和史料,使文章內涵豐富,情景交融,呈現出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對詩文和史料進行剖析,啟發學生的再造思維,使他們獲得美的享受,進而開發學生的智力,使他們獲得多方面的知識,全面發展。對詩文和史料的剖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教師對詩文和史料的表現形式、修辭手法、內涵所在等方面設置疑問,發動學生再造思維,大膽提出見解。一些疑難問題不免會使學生產生疑竇,甚至百思不得其解。這時就要把疑難拿出來討論,各抒己見,教師則在鼓勵、肯定、表揚、點撥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揭示正確答案,學生就會深得教益。
五、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必要的拓展
拓展環節有比較多的形式:文本之間的拓展、向讀的拓展、向寫的拓展、向生活空間拓展、從原文本向超文本的價值空間拓展。
這篇課文我主要進行了文本之間的拓展和向寫的拓展。
文本之間的拓展主要是復習一首詩,這就是余光中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鄉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而詩要講究形象性,于是就啟發學生找出這首詩中的意象。
向寫的拓展需要想象。如:在余光中的心里鄉愁是“郵票”、是“船票”、是“墳墓”、是“海峽”。這些意象和他的經歷息息相關,假如有一天我們遠離故土,我們會把鄉愁比做什么呢?我要求學生以“鄉愁是什么”為開頭寫一組排比句,體現出淮安的地方特色。寫得過程中老師可以從飲食、山水、歷史文化名人等方面提醒學生。比較好的例子是:鄉愁是軟兜長魚的香氣,鄉愁是淮海路上的霓虹,鄉愁是洪澤湖的夕照,鄉愁是老子山的輕煙,鄉愁是茶馓的酥脆,鄉愁是今世緣的醇香。
總之,新課標下的閱讀教學要把這幾個環節變成學生的自覺行為。
(作者單位 江蘇省清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