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講好課,關鍵在于備課,只有備好課,才能保證教學質量,而教材分析則是備好課的前提。隨著素質教育的展開,課時不斷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備課時如何分析教材,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下面是我的一些理解。
一、讀通教材,整體把握
讀教材包括讀課程標準。因為課程標準規定了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是語文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地理解課程標準,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堅實的基礎。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課標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定還是滿堂灌或滿堂問;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課標所提倡的教學是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必定還是滿口的師道尊嚴。
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應通讀全冊甚至全套教材,這樣才能整體把握教材的內容、特點和編排體系。教學初中語文,不僅要知道初中四年的語文教材在學生聽說讀寫方面所提出的目標,而且要知道小學教材對此所提出的要求,也要知道高中階段的要求,這樣教學時才能讓學生將現在的知識與小學所學的知識更好地銜接起來,并為進入高中接受更深層次的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吃透教材,明確目標
教師通常在備課的時候,都把重點放在讀教參上,上課時總是盡量千方百計地把教參上的知識全講給學生,生怕遺漏一點,其實大可不必,回想我們上學時老師在語文課教給我們的課文分析你能記住多少,同樣的道理,我們又何必讓我們的學生將大好的時光浪費在瑣碎的課文分析上呢?如何才能避免這種現象?我覺得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明確教學目標。
吃透教材的關鍵是教師要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去讀教材,明確文章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蘊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因此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敏銳的教學眼光,能夠及時發現和捕捉,而且要有靈敏的教學思維能力,能夠快速有效地整合有價值的教學內容。
確定教學目標,不僅要依據教材,課程標準,還要依據學情,即學生的知識起點、興趣度、接受能力等,這也是最重要的依據。因此教師以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了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只有對這些做到胸有成竹,課堂上才能將有限的時間合理地運用,靈活掌握,提高效率。
三、用活教材,拓展延伸
新課程有一句流行的口號:“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教師的任務不是教會學生這篇文章,而是通過這個例子教會學生閱讀文章,感悟情感,表達交流。因此教學中作為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語文學習興趣,打通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渠道。
跨學科學習是這次語文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學中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要超越教材,從教材的內容、要求等各方面向其他學科、時空開放和延伸,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語文是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聯系最緊,如果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跨學科學習,可以讓學生融會貫通各科知識,進一步認識到語文作為一種基礎學科的重要性,當然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此,教材編寫對此也有所導向,許多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語文的內容,也包含其他學科的內容。如“戲曲大舞臺”中有曲藝問題;“感受體育”中有體育學科的內容;“科海泛舟”中有科學發明的問題……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對這些很感興趣,開闊了他們的眼界,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永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