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新課程的內容十分豐富,每個語文教師都應該認真學習。筆者所闡述的是作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三點體會。
關鍵詞:新課程;體會;理念;規律;層次;訓練
語文教學新課程的內容十分豐富,每個語文老師都應該認真地學習、深刻地理解,還要學以致用,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筆者通過對語文新課程的學習,有三點深刻的體會。
一、從始到終要貫穿一個理念
語文新課程有一個新的理念,要讓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接受學習轉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師的角色地位要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教師的教學策略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二、兩個規律要常抓不懈
所謂兩個規律,一是指知識規律;二是指知識應用規律。
1.認真把握知識規律。引導學生弄清本節課所學知識之間的關系,以及本節課與以往所學的相關知識之間的關系。必要時,老師必須用圖、表來表示,幫助學生將客觀的知識結構轉化為主觀的認知結構。
2.務必把握應用規律。沒有規矩成不了方圓。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明確知識應用的范圍;學會找準切入點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掌握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技巧。學生把握了這些應用規律,就能提高學習效率,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
三、教學中要把握三個層次
1.想方設法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環節。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1)通過特定的情境,激活學習的問題意識,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2)通過特定的情境,使問題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經驗發生聯系,產生共鳴,激活現有的知識或經驗去“同化”或“順應”學習活動中的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個體上的意義,導致認知結構的改組或重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誘導學生學習新知。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實現知識內化,形成學科技能。解決兩個問題:(1)這是什么?把知識的來龍去脈弄清楚;(2)為什么?讓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中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是學科知識結構和學生認知結構有機結合的過程,這是實現學生在教學中認識主體作用的一次質的轉化,也是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學生積極思維的結果。在其過程中,“教”是條件,“學”是關鍵。從認知程序看,教師是從整體到局部,而學生是從局部到整體,教學過程正是在新知識這個認知連接點上實現認知的轉化,即由“教”向“學”的轉化。在新知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一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索。主動參與學習、自主探索問題、解決思路、途徑和方法的實質性環節,不是教師直接講授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和方法的“滿堂灌”學。學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是:(1)在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知識清單”;確定搜集知識信息的渠道、途徑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并進行分析和處理;利用知識和信息解決提出的問題,完成學習任務;(2)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這是主動學習的拓展性的環節。學生群體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交流、討論自主探索的學習成果,批判性地考查所提出的各種理論、觀點、假說、思路、方法等,通過協商方式使群體的智慧為每一個個體所共享,內化為個體的智慧,拓展個體知識視野,是形成學生表現、交往、評價、批判能力的重要環節;(3)給學生留出發揮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空間,給學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表現自我的多種機會,讓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形成自我監控、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反饋的學習能力。
3.教會學生應用知識。重點是讓學生把握知識的應用規律。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教師既要完成鞏固知識,進行技能性的轉化,又要完成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任務,還要考慮為適應學生的智力差異而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精練性、典型性、多樣性的階梯式的訓練題。在設計的訓練題中,應設置智力臺階,留有智力坡度。基礎性的要與教材上的例題同結構、同題型、同難度,以便鞏固當堂所學的新知識;綜合性的應用有兩個維度:(1)綜合本節課所學過的知識點;(2)把本節課所學知識與已學過的知識相結合。發展性的應用有三個維度:(1)一題多解;(2)多題一思路;(3)學科綜合。
(作者單位 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龍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