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優越性和表情達意的簡捷性,在閱讀教學中占有一席之地。朗讀不僅是“讀”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通過朗讀,學生不僅在品味語言中受到熏陶感染,還鍛煉了用語言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通過朗讀,教師不僅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詞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和認識水平,還可以檢查學生語文的實際運用能力。
關鍵詞:朗讀;目標;方法;過程
朗讀,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優越性和表情達意的簡捷性,在閱讀教學中占有一席之地。朗讀不僅是“讀”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通過朗讀,學生不僅在品味語言中受到熏陶感染,還鍛煉了用語言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通過朗讀,教師不僅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詞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和認識水平,還可以檢查學生語文的實際運用能力。《新課程標準》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的感情等方面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強體驗和領悟。”
一、朗讀教學中存在不容樂觀的現象和問題
1.教學中表演的成分太多
教學中教師用大量時間讓同學們進行各樣表演,有的又唱又跳,有的表演小品,還有的用方言進行開心蒙太奇。一節課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到5分鐘,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朗讀僅僅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
2.朗讀的目的性不夠明確
甲生讀了乙生讀,男同學讀了女同學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并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這樣的朗讀缺乏目的性。
3.朗讀的面窄,且只求形式不求實效
不管是檢查性的朗讀還是講解分析、答問之后的感情朗讀,教師往往盯住的就是四五個學生,其他學生只能是規規矩矩坐著當聽眾,朗讀僅成了教學的點綴。
4.朗讀指導機械單調
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熔“導”“練”于一爐,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體。有的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涵。
二、如何把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1.朗讀的目標應明確、具體
朗讀前應對學生提出要求或目的。初讀時教師可要求讀準字音,讀對句讀,通順課文。也可設計幾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朗讀,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對于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匆匆過場。對于美讀,不僅應要求學生讀準語音、節奏和語調,還應要求讀出感情,讀出語言氣勢,并把握朗讀的速度,從而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這樣,學生才能進入語境,體驗文章的語言美和情感美。對于分角色朗讀,應要求讀出人物個性。在理解的基礎上的進行朗讀,要留出時間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若是個別朗讀,還應為其他學生布置任務,使他們邊聽邊思考。如果是集體朗讀,則要求學生讀得整齊而有氣勢。
我在教文言文時,往往先讓學生聽課文的朗讀錄音,要求注意生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同時要求邊聽邊動筆,在文中給生字詞注音,給難讀的語句標出句讀。再練讀,要求讀準讀通課文。然后個別學生朗讀,要求讀得準確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導學生賞析文章,必要時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語意,在賞析中加以品讀。最后要求整體朗讀,要求讀出感情,讀出語言氣勢。這樣朗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始終,并且每個朗讀環節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務。學生在整個朗讀過程中,思維始終在活動。學生對文章也加深了理解。
2.讀的方法應靈活、多樣
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地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等等。只要我們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精心指導學生朗讀,使師生的朗讀具有抑揚頓挫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呈現出作品的聲律美、神韻美,就能為語文的教和學奠定牢固的基礎。
當需要激情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應教師范讀。我在講授《沁園春·雪》時,用激情澎湃的示范朗讀使學生深受感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詩歌的意境之中。但是范讀只能起到“示范啟發”作用。一節課中范讀不能太多,盡量留時間讓學生練讀。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文章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齊讀。
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節,它的作用又有區別,如范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后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的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以下介紹幾種重要的朗讀形式。
(1)美讀,即表情朗讀。這種朗讀方式往往要求教師創設情境,對于語言和意境優美的詩歌和散文較適合。教師可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比照感悟。首先放錄音,要求對照課文邊聽邊領會其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請學生朗讀,比照兩者的朗讀情況,可以讓學生明白該如何讀,從而領悟文章的內涵。
(2)分角色朗讀。這種朗讀方式對于戲劇和小說中的對話描寫的語段較合適。它有利于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把握。
(3)配樂朗讀。樂曲有著優美的旋律,又有著美好的意境。配上樂曲來朗讀,可以營造良好的情境,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進行配樂朗讀時,應注意樂曲的意境、格調和旋律應與課文內容相協調。
(4)誦讀,即背誦。這種朗讀方式適合于古詩文教學。當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已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背誦某些精彩的語段或全篇。這樣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增強語感,提高審美能力,養成高雅氣質。
3.朗讀的過程應合理、有層次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一般訓練到實用訓練,循序漸進。朗讀訓練有它的適度性,即階段性。對學生來說,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較高要求—流暢朗讀,最高要求—傳神朗讀。具體的訓練過程可分為:用普通話朗讀→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停頓適當→語氣連貫→語調自然→表情達意→速度適中→完美和諧→領會主旨。因為學生的理解過程是一個不斷接受、補充、整合而構建的過程,需要反復觀察、比較和練習。因此,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交流討論、反復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認識,加深理解。學生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時,自然會躍躍欲試。此時激發學生創造性地朗讀,如表演讀、有感情地朗讀、誦讀等形式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初讀課文階段,學生需要整體感知,初步感悟課文的內容。此時適宜采用速度較快的輕聲讀或者默讀。
從朗讀的主體角度來看,一般先由個別讀,再到小組讀,直至齊讀。如此逐步的訓練、指導,易于學生接收,也體現了朗讀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
此外,教師進行朗讀指導時,還應特別注意評價的理念和方法,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個性特點,允許學生多角度的獨特的個人體驗,只要是學生讀出真情實感的,能準確理解和表達朗讀內容的,都應該給予肯定。《這堂課沒有流行歌曲》中指出:“還是朗讀,只有朗讀,必須朗讀!因為我知道有一種文字,不需要闡釋,因為它本身就是心靈噴薄而出的太陽,她需要的只是普照、接納、領悟和內化,還有什么能比朗讀——來自于心靈的朗讀更為重要呢?”這就是新課程理念的最好體現。
(作者單位 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世紀金源學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