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已經過去,回顧這一年的招生,發現許多高校已經走向了開始創新思維的新模式——自主招生。這一模式打破了舊的常規同時也為了那一批思維活躍敏捷的學子開辟了一條更輕松的道路。與此同時,對于中國的新型人才的培養這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又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但對于這個話題,我國的教育體系和制度至今也沒有任何過大的突破和進展。
在此,讓我們一起回望一下我國的教育體系和制度,此時也會想起一個以創新人才而聞名的國度——美國。
美國的中小學生幾乎是生活在沒有壓力的幸福天堂里的,從小,生活在美國的孩子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一些益智性的游戲,就是進行一些手工勞動,其余時間全部由自己支配。然而這種方式在現在我國看起來是行不通的,在廣大的家長眼中,也變成了浪費時間的典型,完全的忽略了挖掘學生的潛力。另外,美國的小學非常重視學生對科學的理解,他們將科學教研室以及訓練當做考試的科目大概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生都會被安排有實驗任務,實驗內容也相當的廣泛,其中它涵蓋了物理、化學、生物、市場商品的質量等等。題目自擬,例如,物理熱、光、熔點;生物觀察種子發芽的溫度過程等。在試驗中,孩子不可以請家長代勞,最后會用文字和多媒體的方式報告,最終讓自己的論文與自然科學的論文幾乎如出一轍。但是同齡的中國孩子,可能正被父母壓著上補習班。這也就是造成了同齡的學生中,為什么中國學生在中小學時拿的奧林匹克的競賽的獎杯高出國外那么多倍。
進入中學的學習后,兩國學生所受的教育的差異就能清楚的體現出來了。
在我國,初中和高中的學科科目難,內容經典,高中通常都是苦學兩年,然后用盡全力的用最后一年準備高考復習,其目的進入好的大學。一切都是為了高考,并且所考的內容單一,讓學生缺少自由發掘的空間,為了應對機械的考試,又何談創新呢?
在美國,卻十分注重學生的創新,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發揮自己的長處,而且他們的考試沒有標準答案,這樣,學生的潛力也就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和證明。
從兩國教育和考試體制的不同來看,中國注重的是學生對數理化等科學基礎的培養,因為像重工業防線的人才必須有堅實的數理化基本功,在這一點上,中國教育勝過美國的教育。而且從一些華人的諾貝爾獎得主的經歷來看,他們都在中國打好了堅實的基礎,之后在國外深造,所以他們可以得到成功,這與國內對基礎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墒菫槭裁磭鴥鹊拇髮W生,沒有出現過諾貝爾獎項得主呢?這值得我們深思。學校的設備和資金也是不可或缺的。
大家都知道美國有一個吸引著全世界目光的比賽—ISEF,在這個全球規模最大的中學生科技競賽者,曾經誕生過7名諾貝爾獎獲得者,2位菲爾茲堂吉獎獲得者。每年全球有一千多名中學生角逐400萬美金獎金,即便最終沒有獲得獎金,而對以后申請哈佛、耶魯這樣的世界名校也有很大的幫助。
在剛剛結束的TSEF中,最終獲獎者有兩個華裔學生,而在制造這個榮耀的人選上,似乎只能是華裔,而不是本土的中國人。
其實中國也會創辦自己的ISEF——青少年科普知識競賽,但是好像開始的初衷沒有帶來好的結果,一場科普競賽可以說是一場抄襲大賽,換句話說,由于在比賽中可以得到好的名次就可以在高考證加分,一場科普知識大賽就成了“捷徑”。試問,這樣的競賽,怎么選的出人才呢?
據報道:清華大學舉辦的創新教育研討會,一個來自伊利諾伊州數理中學的老師笑著談起了他的學生是如何使用磁性量子細胞自動取代晶體管的。如何讓建立能源轉換實驗室時,對于在場的中國教育家們如同天方夜譚一般。
在教育者將錯誤歸結于大學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理性的思考一下,問題到底在哪?
創新不僅僅是與學習好壞有關,是否有創造的能力,與家庭教育也是息息相關的。
很多家長都是在孩子出世的時候,將自己不能實現的夢想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身上,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前景,家長們便不約而同地用“未來”去“教育”孩子。但是用這樣的逼迫方式,只會讓他們更激化更叛逆,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大多數的孩子不得不選擇妥協,刻苦學習,重壓之下,放棄自己的夢,已經茍延殘喘的學子,哪里還有力氣去創新呢?
金錢觀的觀念也都深入人心了,好好學習,就可以找一個好的工作,然后有很多錢,諸如此類,那么,從根本上,孩子從一開始不知道,學習是為了推動社會的發展,是為了創造,而就認為,學習就是為了造錢。美國的高中學生被組織去非洲當志愿者,公益活動層出不窮,當然也會學會如何理財。這樣在一開始價值觀的培養上,家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難道中國在創新方面永遠都要在人后?又該如何改變這一現狀確實值得深思。
環境的創造,現如今很多中小學開設了校本課程,他們已經在有意識的模仿著國外的教育,可是力度如何,還是一個問號。學生在休息的時候,干的最多的事情大概就是上輔導班、休息、上網。有機會和父母聊天的時候,談得最多的也就是學習。學生很累了,學校安排了很多課程,而加入了創新模式的校本課程,看起來是要學生有創新意識,就像前文說的一樣,在那么多課程的壓力之下,學生已經是茍延殘喘了,哪里還有力氣創新。
而現在的現狀便是,中國一大批書呆子,只會學習不懂得創新的“人才”,不會創造是中國世界工廠這個稱號的具體表現。而這個稱號,我們還要背負多久?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第三十中學)
指導教師:苑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