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是一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社會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國際社會、經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各國各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的沖突也將更加劇烈,青少年的思想意識也將更為復雜多變,學校德育教育將面臨更多更新的挑戰。如何加大德育改革的力度,使學校德育教育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承擔起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新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接班人的歷史重任,這是每一個教育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在此我提出幾點看法:
一、觀念的轉變
觀念是行為的指導。德育改革首先要更新觀念。面對新世紀國際社會的復雜挑戰,我們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實現從傳統德育觀念向現代德育觀念的轉變。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和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傳統的德育受到了巨大的挑戰。我們應確立開放型的德育觀,充分發揮學校德育的信息選擇和文化整合功能,主動迎接開放型社會的各種挑戰。
二、德育創新
大中小德育大綱的頒布與實施,使我國的德育工作走上了規范化的軌道。德育需要創新,需要對傳統德育體系進行完善、改革,需要創立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德育模式,建立新德育體系。比如德育的目標如何體現新世紀青少年的道德素質要求;德育內容和德育課程的設置如何反映現代化建設要求,反映新時代的特點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關注青少年的個性發展、心理問題;如何克服德育國語課理想化和標準、過于強調德育的“塑造”功效;如何建立完善的科學的德育評價標準等問題,都需要德育思想、德育理論和實踐的創新。
三、和諧社會,促進學校德育創新
和諧發展包含著新的發展觀,即可持續發展觀。學校以培養人才為根本任務,人才的標準是“德才兼備”,“德”為人才的首要品質,德育在學校教育工作中處于首當其沖的關鍵工作。學校要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就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與德育為先的原則,切實把德育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四、塑造創新型學生
科學的教育發展觀其核心在于以人為本,全面發展,著力提升學校教育的內涵和品質。教育的對象是人,目的是培養人,實施教育的教師和德育工作者也是人。因此,堅持以人為本與德育為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的教育發展觀的核心。德育工作者實效性的關鍵是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學生觀,增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五、在學校內實施德育滲透
學校素質的根本在于促進全體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主動的、和諧的發展。在緊抓教學德育工作的同時,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的特點,重視和活躍校園的文化生活,并以此滲透德育教育。
(作者單位 太原市綜合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