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陣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美的資源,通過審美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語文本身就是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倉庫,通過學習語文接受美的熏陶,培養學生真、善、美統一的健康人格。
關鍵詞:語文教學;滲透;美育;初探
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過美育,可使人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養,具有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然而,一直以來,人們只看到語文課智育和德育的位置,對美育相對忽視。其實,語文在美育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價值,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根據學科特點,科學地實施美育呢?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下面談一下自己的實踐做法。
一、培養學生感悟美的能力
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從感悟開始的,審美當然也須從感悟開始,通過感悟形成表象,入境見形,從而激起美感,產生美的愉悅。所以語文教師要善于從文字入手,透過語言所描繪的形象進行深層理解。如,教朱自清的《春》,首先我創設一種情境: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感受一下老師描述的和錄音機里播放的是什么季節的景物:(語言描繪)花紅柳綠,芳草萋萋,小溪嘩啦啦,陽光暖洋洋,萬物吐蕊,微風輕送……?(同時播放錄制的鳥鳴聲、蜜蜂飛舞的嗡嗡聲等)(同學們齊聲回答:春季)感覺怎樣?(美極了)。那么,現在我們來看課文是怎樣把春天這種美景更形象地表現出來的。請同學們朗讀全文,并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將課文的文字形成影像,用心去感悟課文帶來的美的享受。正是由于創設情境,刺激了學生的感官而使其產生了興奮情緒,老師捕捉住這一學習狀態從而培養了其感悟美、發現美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審美鑒賞力是比感悟力更高層次的審美活動,既包括對審美對象性質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對審美對象的美丑識別。語文課文都帶有作者的審美情感傾向,表達著作者的審美理想。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一些分析、鑒賞美的常識,對提高學生的素質修養可起到積極作用。
如初中語文教材中展示了《周總理,你在哪里》的懷念之情;《我的老師》的師生情;《一面》的戰友情;《過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國之情;《醉翁亭記》中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白毛女》中表達了作者對黃世仁的虛偽、兇狠、貪財好色、驕奢淫逸的丑惡靈魂的厭惡之情等等。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把教材中表達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傳給學生,使其受到熏陶感染,從而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語文審美教育不僅僅限于感悟和鑒賞,還必須創造。因此,語文教學還要在說寫訓練中讓學生通過語言和文字去創造美。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美的能力,關鍵是教師如何培養學生審美創造的情感和興趣,這是審美創造的源泉和內動力。
讓學生在口語訓練中能表達美的神韻和思想,獲得美的熏陶和感受,也是一種美的創造。在口語交際能力訓練中,注意根據新教材要求,讓學生以審美的心理來對待口語訓練。如我在“我有一個夢想”口語訓練活動中,給學生提出要求:一、語言美,即用語要文明得體;二、儀態美,即發言態度要自然;三、思辨美,即內容的思想性和審美性。經過精心準備,不少學生演講時,觀點鮮明,條理清晰,幽默詼諧,儀態自然,整個課堂充滿了“美”的氣氛。“美”在口語教學和學生興意盎然的發言中得到了滲透。
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教師應在作文指導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指導,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寫作中,在抓好學生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的基礎上,結合課內寫作訓練,向課外延廣延深。如我在教完《岳陽樓記》后,指導學生觀察和體驗家鄉繼光湖之美:湖面宛如明鏡一般,清晰地映出藍的天,白的云,紅的花,綠的樹;數葉白帆,在這水天一色、金光閃閃的湖面上,就像幾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輕悠悠地漂動著;一抹晚霞映紅了整個湖面,帆舟點點,波光粼粼,既有“漁歌唱晚”之情,又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韻。繼而讓學生模仿《岳陽樓記》由遠及近,由景及情等手法。這樣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模仿范文,從簡單到復雜,從單項觀察到整體效法,從刻板到創造,從續寫到擴寫再到改寫,從意蘊到邏輯,加強整個過程的輔導,逐步引導學生走上創作之路,邁入自由創作美的境界。
實踐證明,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美的教育,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既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又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發[1993]3號).中共中央、國務院1993年2月13日印發.
[2]王崗峰.美育與美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四川省中江縣通山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