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包括初中歷史在內的各學科的應用越來越廣。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和增強知識保持的持久性,有利于對初中歷史進行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改革,有利于發揮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關鍵詞:信息技術;歷史課;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不斷得到應用,為師生互動提供了平臺,更是遠非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所能比。只要我們將信息技術融入初中歷史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所帶給我們的資源優勢,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享受學習歷史的快樂,感悟歷史的價值,就一定能提高課堂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一、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和增強知識保持的持久性
1.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初中歷史教師通過多媒體軟件的恰當運用,可以贏得更為有效的教學時間,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比如,我們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講授理論性較強、頭緒較多、關系錯綜復雜的復習課時,通過多媒體的演示,我們可以在短短一節課內,把要復習的線索、歷史知識結構體系,一些教學的難點、重點,熱點問題,通過課件展示出來,學生就會很快理清思緒。這樣,學生就會對所要復習的內容理解得更深透,還能有充足的時間展開更有意義的討論,把學習搞好。如學習鄭和下西洋或“新航路的開辟”內容時,對于航海家哥倫布的航海路線,單從課本上很難說明,如果在課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一個課件,把歷史畫面、地圖、動畫和錄像片段等有機的排列組合起來,就可以逼真地演示航海家的航海過程。學生在一幅幅鮮明生動的圖像刺激下,注意力會更加集中,使歷史的時空性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2.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歷史知識有過去性特點,歷史學所要認識的是人類社會已往的運動發展過程。歷史學科的“過去性”,使它無法像物理、化學、數學等自然學科那樣通過模擬實驗可以讓人們再次去經歷、去體驗。歷史只能憑借前人遺留下來的歷史資料去想象歷史、認識歷史和理解歷史,而這點對中學生來說恰恰又是最困難的。以往的歷史教學呈現給學生的多半是書本上的文字表述,對于南方的學生很難想象古老的長城,但信息技術的運用改變了這一狀況。多媒體教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認知特點,讓歷史知識通過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媒質,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產生動靜結合的畫面,使枯燥的歷史概念、歷史材料變得更加直觀化,富有感染力。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促進積極思維。信息技術可以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在對知識的認知上,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能催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起初中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增強知識保持的持久性。有心理學家圍繞著人類獲取信息主要通過的途徑做過一些很好的心理實驗。這些實驗表明,人類獲取信息的途徑很多,但更多的是依賴于視覺和聽覺。作為多媒體技術在這方面有獨特的功能,它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可以讓學生來用手操作,多種感官匯集的刺激就會使他們獲取更多的信息量,比單調沒有任何趣味地去聽老師講課要好得多。信息和知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信息數量的增多,就表明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心理學家還另外做了一個實驗,就是關于知識如何才能達到記憶的持久性。結果發現,在交流過程中通過自己所說內容最容易記住。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這些正是多媒體技術的所長。因此,從這一點上來說,不斷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有利于知識保持的持久性。
二、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利于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
1.有利于分層個性化教學內容的充實。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精心制作“以學為主”的“學件”或構建“資源庫”,讓學生在掌握必須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繼續自己的學習。
在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借助多媒體設備的優勢,合理設計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源、學習資料、設計問題,設置相關鏈接或熱鍵,留給學生自主權、選擇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各種活動。學生們瀏覽完知識之后,如要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則要接受知識的挑戰,檢查其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合格才能進人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否則重新學習。如在學習過程中碰到問題,則可以通過按鈕或進入網上聊天室與老師、同學通過聊天的形式解決。進入練習鞏固階段,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內容多樣的練習,讓學生有選擇地在計算機上完成,而且教師還可根據學生認知程度的不同,在練習中設計坡度,學生通過一關后進入下一關。
2.有利于實施分層次個性化教學。我們應承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針對這些差異性,我們要注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分層次教學和加強個性化教育。初中歷史教學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兩者有效結合,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需要、興趣,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學習,讓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能都得到開發。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操縱計算機來對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選擇。這種教學模式下,按照不同學生的不同初中歷史的學習情況,進行有差異的分層次個性化教學,教師就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輔導者、促進者。在計算機輔助下的分層次個性化學習模式將徹底改變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使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發生大的改變,更好地促進不同層次學生對初中歷史的學習。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利于發揮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根據青少年的認知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優化歷史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以達到內化學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如講“鴉片戰爭”這一內容時,可播放電影《林則徐》中的幾個鏡頭:官兵吸食鴉片,戰斗力削弱;人們吸食鴉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幾個鏡頭,不僅形象地再現了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災難,而且讓學生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自覺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在講授“甲午中日戰爭”時,用大銀幕播放一段電影《甲午風云》相關片斷。這樣做不僅能渲染課堂氣氛,創設凝重的歷史情境,而且輕而易舉的使學生理解了當時的情況,達到了激發學生愛國感情和學習歷史的強烈興趣。又如講《抗擊外來侵略》這一節內容時,可播放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有關影視資料,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片段剪輯,雖然時間不長,卻能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不僅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課,而且可以總結出向英雄人物學習的內容、要點。
多媒體技術還能使歷史教學由課堂延伸至課外,通過各種有效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更好地發揮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總之,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在中學歷史學科教學中的運用,使教師的備課實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創作過程,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地提高,有利于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只要我們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科學地、更多地融合進信息技術,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唐樂蓮.多媒體歷史教學中值得研究的幾個問題.中小學電教,2005(12).
[2]徐萬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念與策略.電化教育研究,2006(2).
[3]孫杰遠,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5).
[4]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9).
(作者單位 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