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象學教育學是西方當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國內學者對現象學教育學的研究也有很多。范梅南現象學教育學思想源于對生活體驗的反思,他的研究也直接指向教育實踐。轉化學困生是教學工作中的難點之一,教師可通過范梅南現象學教育學思想的啟發,借鑒其教育實踐來尋找轉化學困生的突破口。
關鍵詞:范梅南;現象學教育學;學困生
一、現象學教育學的概述
現象學是由20世紀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Edmund Husserl 1859~1938)創立的。而現象學教育學的真正發展是在20世紀40至70年代。馬克斯·范梅南教授是現象學教育學研究的核心人物,幾十年來致力于通過人的理解和體驗(human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來研究兒童、父母、教師的生活世界,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影響較大的成果。他的著作《兒童的秘密》《生活體驗研究》《教學機智》等都對教育活動的認識和研究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現象學教育學認為教育應該到生活的世界中去尋找,強調教育理論必須關注時代的教育實踐,關注現實并對其進行反思。回到實事本身、交互主體性、生活世界等現象學概念對教育理論與實踐具有特殊的啟示意義。
二、現象學教育學的基本觀點
(一)現象學教育學尋求對生活、對世界的直接體驗,他們認為“現象即經驗,因此現象學意味著研究經驗”。經驗源于生活世界,因此必須重返生活世界。
(二)教育的任務是根植于教育實踐活動中去實現學生對生長、經驗的獲得的。學生需要完成的是對于其自身生活以及社會的真實理解和感受,以生活為中心,理解生活,把握生活。
(三)知識在現象學教育學的視野中是一種動態的,一種融匯了個體生命激情參與的主管體驗和理解。知識獲得的過程就是一個兒童與文本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的過程。
三、范梅南現象學教育學對轉化學困生的啟示
(一)分享兒童的秘密
“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秘密不僅能讓孩子們明白和意識到自己逐漸擁有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同時也幫助他們形成一種自我感。”“世界上的一切幾乎都受著秘密的影響。”秘密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所在。秘密和隱私的體驗是能意識到屬于內心的東西。“秘密和隱私不同之處在于:秘密在本質上是利于建立關系的,而隱私是拒絕與外人建立關系(只有親密的局內人除外)。”語言是分享秘密的最好工具,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獲得與他們共同分享秘密的權利。學困生大多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方法不當。教師主動與學生分享秘密,學生有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秘密的主動權,他們大多有自卑心理,教師應給予這些學生最大的信心,鼓勵他們與外界建立交流。
(二)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一個即時體驗而尚未加以反思的世界,而不是我們可以為之下定義、分類或反映思考的世界。”生活體驗是現象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現象學教育學關注孩子的體驗,關注孩子的感受,這些都是生活世界。學困生的成因是較為復雜的,有環境因素如家庭、學校;也有自身的生理因素,行為以及性格特征等;也有教師的因素,比如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方法等,這都屬于他們的生活世界。教師關注學困生的生活世界,要包括有所體驗,這種體驗是通過文字的記錄來體驗的。文字要保證是原始的真實記錄,不需要什么標準的調查方法,統計方法等,更不需要對體驗到的現象做出任何決策,只針對體驗本身做最原始的感受,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真真切切體驗到學困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被轉化的,這也是教育經驗積累的必經之路。
(三)把教師職業看作是“替代父母”的職責
按照范梅南的理解:“教師的含義就是他們不斷地提醒自己留意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替代父母’的關系。”教師是要協助孩子的父母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務。轉化學困生要用“父母”的愛來教育他們。教師與學困生就是一家人,應該是親密無間、彼此信任對方的。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教師都應予以學困生關心和幫助。這有利于學困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才能使轉化學困生在一種良好的氛圍中進行。教師不僅發揮“父母”的職能,還發揮著自己的專業技能。
(四)教師教學機智的培養
范梅南所說的教學機智“是一種知識,一種包容在你身體中的‘體知’,一種臨場應變的機智”。教學機智是一種教育行動的形式,教學機智與教學方法并存。教學機智的重要性是對有意想不到的情景進行嶄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會在孩子們的心靈上留下痕跡。富有機智的教師更易于發現困難,能對孩子的興趣感興趣。發現并轉化學困生是教師教學機智培養的良好途徑。不僅要敏感地聆聽,還要細致地體驗。在聆聽中體驗(體驗的方式前文已經提到過),尋找可能的教育契機,通過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和掌握的教學方法轉化學困生。這不需要運用教育理論或技術手段,只需要教師對事情有敏感的把握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教學機智來處理。教學機智的培養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平時對孩子的尊重、真誠以及信任,看似潛移默化的形式卻都是教學機智最好的來源。
(五)教師成長與反思
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需要教學反思或者反思性實踐,而且在行動中反思。然而在真正的教學實踐中,往往不能做到邊教學邊反思。因為這樣的反思往往是很瞬間的反思,并不是事后的充分反思。對于事后的反思有關這方面的探討也已經很多,而在行動中找準時機瞬間反思。這項要求對教師也確實比較高。教師的教學機智需要在長期的不斷實踐中獲取,反思與成長也需要相應的時間。現象學的方法是“還原事實真相”,而現象學教育學又很注重文本的寫作。所以,教師可用記日記、札記等方式來記錄教學過程,而不包括個人概括、歸納、總結等,保證教育體驗的最真實感受。
綜上所述,范梅南從分享兒童的秘密、生活體驗、替代父母、教學機智、成長與反思等方面論述了現象學教育學的基本觀點。它強調教育的目的和價值是在于對生活的理解,生存的價值。轉化學困生幫助他們提高成績固然很關鍵,但與此同時,使他們懂得生活的意義或許更具有教育價值。范梅南現象學教育學對教育的解讀對學生的成長是更加需要的。
參考文獻:
[1][加]馬克斯·范梅南,[荷]巴斯·萊維林著.兒童的秘密[M].科學教育出版社,2004.
[2][加]馬克斯·范梅南.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M].科學教育出版社,2003.
[3][加]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