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興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環境應急監測在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置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求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是事故處理的核心工作。在社會經濟生產活動中,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時有發生,尤其是石油化工原料、產成品及有毒有害危險品的生產、儲存和運輸過程中均隱含著不同程度的突發事故因子。這就要求我們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預防、監測、應急處理及其后置工作上力爭做到最佳狀態,為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提供有力有效的保障,最大限度減少生態環境的污染和人民的損失。因此,應建立先進的環境應急監測預警體系,完善事故應急預案,做好應急監測的準備,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是及時有效處理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首要環節。
城市中的空氣污染源大致來自于以下方面:工廠排放的大量粉塵和CO2、SO2等廢氣;汽車尾氣;加油站,汽油泄露后蒸發形成的碳氫化合物是很強的致癌物質;家庭中能源的消耗;各種噴霧劑,如各種空氣清新劑、殺蟲劑,這些化學制品增加了空氣中原來沒有的成分,造成污染。
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工業、交通運輸業的高速發展,甚至于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但是這些高速發展的代價就是讓空氣中多了很多污染物。大氣的污染物包括了大量的廢氣、粉塵、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這些物質一旦被排入大氣中,就會讓空氣的質量嚴重惡化。嚴重的會讓整個城市都被煙霧包圍起來,讓城市的居民被迫呼吸著受到污染的空氣。且大氣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在下雨的時候,隨著雨水降臨到地面,腐蝕到城市的生態環境,加劇建筑物、鐵路、橋梁的腐蝕與破損,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城市水污染主要有幾個方面:工廠排水;生活用水。家庭排放量正在逐步增加,據統計,50%的污水量是從家庭排放的;農業上大量使用的化肥、農藥,經過雨水的沖刷排到河流中污染地表水。
據環境部門監測,全國城鎮每天至少有l億噸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全國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質受到污染,全國1/3的水體不適于魚類生存,1/4的水體不適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50%的城鎮水源不符合飲用水標準,40%的水源已不能飲用,南方城市總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現有的數據已經很明顯警告我們,如果我們在持續不關注水污染的發生,那么能夠使用的水資源會越來越少,我國現在許多城市已經出現了供水危機。
固體廢物按來源大致可分為生活垃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三種。此外,還有農業固體廢物、建筑廢料及棄土。固體廢物如不加妥善收集、利用和處理處置將會污染大氣、水體和土壤,危害人體健康。
固體廢物具有兩重性,也就是說,在一定時間、地點,某些物品對用戶不再有用或暫不需要而被丟棄,成為廢物;但對另些用戶或者在某種特定條件下,廢物可能成為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原料。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正是利用這一特點,力求使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對那些不可避免地產生和無法利用的固體廢物需要進行處理處置。在生活廢物中有毒有害物質非常多,主要有廢電池(含有汞、鎘、鉛等有毒物質)、油漆、過期藥物。廢物中有毒有害物質一旦滲入土壤就污染了土地,農民種的蔬菜、糧食中也就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質,通過食物鏈最終會危及人體健康。轉
噪聲有高強度和低強度之分。低強度的噪聲在一般情況下對人的身心健康沒有什么害處,而且在許多情況下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強度的噪聲主要來自工業機器 (如織布機、車床、空氣壓縮機、風鎬、鼓風機等)、現代交通工具(如汽車、火車、摩托車、拖拉機、飛機等)、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場、體育和文娛場所的喧鬧聲等。這些高強度的噪聲危害著人們的機體,使人感到疲勞,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引起疾病。高強度的噪聲,不僅損害人的聽覺,而且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以及視覺、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噪音的惡性刺激,嚴重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并會導致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衰弱癥狀和惡心、欲吐、胃痛、腹脹、食欲呆滯等消化道癥狀。
噪音污染已經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噪音污染已經成為城市污染。由于機動車輛數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聲成為城市的主要噪聲來源。
近幾年,我國突發環境事件頻發,尤其是一些特大、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極大關注。需要提高政府職能部門,特別是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做到判斷準確、措施有效、處置及時,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減少事故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已成為當務之急。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監測因子,在獲取充足的現場資料并利用充足的數據庫資源進行分析,才能夠確定污染因子。目前某些地區的監測站已經引用芬蘭的GasmetFT-IR傅利葉紅外多種氣體監測儀,當現場污染因子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可定性、半定量300多種污染氣體,大大提高了現場監測的效率。
其次,需要精密、正確的布點方法。根據一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化學品氣體泄露事件,由于影響范圍存在不可知性,通過氣象等因素,判定風向、風速,在距離事故點較近的位置安排便攜式氣體應急監測儀器,精確布點,通過檢測分析和計算,判斷污染物濃度及擴散方向和范圍。
再次,跟蹤監測不可忽略,環境污染的影響往往要持續一段時間,所以這期間需要對污染源及環境質量進行跟蹤監測,更加確保事發環境及周邊所影響環境的安全。
最后,污染事故發生后,地方政府,各部門,公眾等都迫切了解事故現成的環境信息,監測信息的發布也尤為重要,采用正規方式及時、準確的發布監測信息,對穩定事故局勢、安定人民生活都有很關鍵的作用。
結語
近年來,我國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明顯增長。在突發環境污染事件處置過程中,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往往面臨著壓力和挑戰,也暴露了儀器設備的不足,設備的落后,應急監測的滯后,處置經驗欠缺等諸多問題。及時總結經驗應該作為一個完整的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響應的終結部分。在吸取國內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發使用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應急監測和處置儀器設備,以及相應的軟件等成為當前重要的工作;污染事故多種多樣,在應急監測處置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失誤在所難免,總結和積累經驗教訓,才是更好的應對將來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事故,更好做出正確處置的必經之路。
[1]陳佐.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分析與應急反應機制[J].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環保,2002,(1).
[2]沈振月,姚愛珍,劉建明等.強化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管理 [J]. 中國環境監測,2000,(4).
[3]萬本太.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處理處置技術[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