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棠
(雙鴨山市規劃局,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
大自然萬物紛繁,山川、河流、密林、天象等繽紛異彩,它們的色彩不僅因地域而不同,而且隨時間推移而變化,呈現給我們流動的、難以捉摸的色彩畫卷。景觀環境的追求之一就是“師法自然”,那自然的色彩及其組合必然成為景觀環境“師法”的對象。與其它設計要素一樣,我們只有通過精煉、提取、抽象,實現色彩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才能升華至色彩組合的藝術美。較之與其它藝術形式,景觀環境更接近于自然,它的組成要素大多取自于自然,因此在色彩組合上所受的限制更大,不可能象繪畫、雕塑那樣自由地運用色彩,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正由于景觀環境要素大多來源于自然,因此這些自然要素無需我們調色,就已具有了自然美,這時,色彩之間的組合就顯得更重要了。
1 景觀環境色彩分析。要進行色彩的組合,首先就要了解景觀環境中有哪些色彩,歸納起來,大約有如下種類:分析景觀環境色彩的組成,我們不難發現,它們有如下特點:1、自然色彩種類多而且易變化,特別是其中植物的色彩,一年中,植物的干、葉、花的顏色都在變化,而且每種植物有其不同的色彩及變化規律;而人工色彩相對穩定,一般有固定的顏色。2、景觀環境的基調色多是生物色彩,如植物的色彩,它在景觀環境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非生物色彩與人工色彩點綴其間。自然色彩雖然易變,但也是有規律可循,同時我們可通過調節人工色彩,達到與自然色彩的協調。
2 景觀環境色彩組合原則。色彩屬于視覺藝術,景觀環境色彩的組合應以滿足視覺需求為原則。視覺需求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子;同時它也有相對穩定的一面。視覺需求相對穩定一面是指人們的色彩觀念常受到理性文化傳統的影響,即這種觀念與當地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密切相關,不易變更。色彩心理學分析了這一現象的原因:色彩觀念的這種相對穩定性是由于多次欣賞了某些色彩,神經通路在大腦皮層上日益加深,便形成了牢固的暫時的神經聯系而造成的,這種審美無驚奇感,但習慣欣賞的東西是從內心歡迎的,故而產生愉快的感情。
3 景觀環境色彩組合方法。景觀環境景觀色彩組合大致有兩種:(1)類似色的組合,色輪上九十度以內的色彩相互組合,這些色彩在明度、純度上有所變化。如景觀環境中樹木和草坪,不同種樹木的不同純度、明度的綠色組合就屬于類似色的組合。這種色彩組合較素靜、柔和,但易造成單調感。(2)對比色的組合:色輪上相距一百二十度的色彩組合形成對比色的組合。景觀環境中自然色彩與人工色彩可形成對比色的組合。這種色彩組合給人的感覺鮮明、強烈,往往可達到較好的景觀效果,但也要防止過分強烈,造成跳躍、不統一感。一般認為,類似色的組合由于其調和性,形成的視覺效果易于被人接受,但這種色彩組合只能維持一般的適應感,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單調、乏味的感覺,這是由于色彩組合的生動性、吸引力減少的原因。眼睛有不斷要求全光譜的視覺生理需求,有補色關系的兩種色彩,在眼睛內可以達到安定平衡狀態,這也就是眼睛會產生視覺殘像的原因,所以,除了類似色的組合,還應注意對比色的應用。
4 景觀環境中不同區域的色彩設計。景觀環境中的功能區劃大多是依使用對象或用途的不同來劃分的,由于不同的使用對象有不同的視覺需求,不同的用途也需要不同的色彩來配合,因此,各功能區應運用不同的色彩組合。如按照使用對象不同,景觀環境中大多分為兒童活動區、青少年活動區和老年人活動區。這些不同的年齡組有不同的審美偏愛。兒童一般好奇心強、色感較單純,喜愛一些單純、鮮艷而對比強烈的色彩組合,因此兒童活動區宜使用明度高、純度也高的紅、黃、綠、藍等色彩組合,此外,由于兒童好動,應注意形成暖色調。青少年大多性情強烈,有著活躍的朝氣,對色彩偏愛明快與活潑的組合,因此,青少年活動區可考慮明度高、中等純度的暖色的運用,色彩組合應注意對比色與類似色的組合兼而有之,并能形成視線焦點。老年人喜靜,好回憶往事,性情沉穩,視覺需求中以視覺經驗為主,與流行色常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在景觀的色彩組合上尤應注意類似色的運用,以求得和諧的冷色調,但景觀中也應考慮暖色的點綴,以免色彩組合過于平淡。色彩是現代景觀環境設計中需要關注的要素之一,在景觀視覺效果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影響人們的心理,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探究色彩對人影響的同時,有必要將研究的結果應用于實踐之中,然而這卻是景觀環境設計中常常忽視的地方。
[1]郭廉夫,張繼華著.《色彩美學》,陜西人民出版杜,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