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七凡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1821)
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最早是由美國國防部(DoD)提出來的。通常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指產品導入期、產品成長期、產品成熟期和產品衰退期四個階段。但是,在汽車行業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則可更加細化:包括產品從設計開發、生產制造、物流銷售、售后服務直到產品消亡全過程。質量成本也始終貫穿其中,即預防、鑒定、內、外失效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
對質量的認識,需要結合質量歷史的發展,較低層次的質量是從產品的符合性來看的,指產品符合圖紙、標準;隨著對質量認識發展到較高層次,即質量是在實現顧客滿意的前提下,以最低成本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質量的經濟性就是希望在企業進行質量管理的同時獲得最佳企業利益,使質量管理最大程度的實現企業增值。價值工程是以最低的總費用,可靠地實現產品或作業的必要功能,著重于功能分析的有組織的活動,與質量經濟性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通過價值工程對各個質量成本過程活動分析,找到過程活動最佳的實現途徑和方法,精益成本、不浪費資源,實現對質量成本目標的控制,著眼于未來的工作改進和質量成本的不斷優化。
在汽車行業的產品生命周期中,質量成本控制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一)產品設計階段的質量成本控制。產品設計階段即為產品正式投產前的技術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成本控制有兩個方面:產品設計階段本身發生的費用和技術管理成本費用。設計階段因設計出現問題造成系統匹配不佳產生的不合格品率、零件配合質量不良的損失、返工等損失稱設計故障成本。這一部分損失應在設計階段提早預防,先期控制,通過要求供應商,過程設計人員,生產制造人員參與對產品設計尺寸鏈的論證、生產銜接及可制造性、可控性的評審、樣品試制、功能試驗等措施,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
對于這個階段會產生的質量成本,首先應通過從工藝設計、生產制造的角度對產品結構或是產品配合設計方法進行充分論證,避免因設計缺陷而引起后期產品不合格或是配合不良產生的不合格。同時,設計本身也應本著價值增值,替代的原則,在設計的早期,盡量考慮到等效替代材料,功能同等,更易加工,節省成本的角度從設計階段預防;另外,設計還應考慮對配合尺寸,功能尺寸的設計防錯,利用結構設計來避免生產出不合格產品,通過合理設計使后續生產、裝配更加方便、可靠,防止批量生產出錯。
(二)材料采購及耗用的質量成本控制。材料采購的質量成本主要有;因為采購的材料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生產、裝配過程的不合格率而造成的損失和因問題產品流入最終顧客而造成的客戶損失;評價其狀態的各種驗收、檢查而引起的成本。對于材料采購的質量成本控制,同樣從價值增值的角度來看,先考慮對源頭的控制。
供應方質量成本應該從材料的驗收標準開始制定一系列工作規范,通過盡量早的發現缺陷來降低購入材料的故障成本。在產品開發初期,應充分的信息共享和技術交流,確保所有的客戶要求均已傳達并已體現在供應商的設計之中,并且不能放松對每一個節點的審核與檢查。同時,對于供應商的材料購買,應充分的驗證和試生產,將問題徹底暴露在產品實現早期,使其影響范圍盡量小、造成的質量成本盡量低,不僅要檢查供應商產品的實物質量,還應通過對其過程的定期檢查、審核來確保對供應商的監督。生產期間,還應有嚴格的績效考核制度,因為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有效監控供方質量的手段,對供方供貨、質量、服務等各方面的考核及造成最終客戶損失的考核,也可有效的促進供方自覺、持續的提高自身產品質量,持續保持顧客滿意。另外,材料消耗占產品成本核算比重很大,降低材料消耗并對材料消耗前的質量方面進行管理,也是質量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如果能用二級材料就可保證用戶對質量提出的要求,就不必用一級材料,這就需要把對材料消耗的質量成本控制和價值工程的科學方法結合起來。
(三)產品生產工藝及裝備質量的成本控制。產品生產工藝及裝備質量成本是質量成本中比較容易被忽視的一部分內容。其中,因為過程設計缺陷而造成設備、工裝失效重新投入的成本是企業成本中比重較大的部分,而事實上這部分的內容往往是因為現有設備、工裝不能保證產品質量而被重新要求投入的,所以應納入質量成本的范疇。
(四)生產制造過程的質量成本控制。主要考核質量故障成本,包括控制廢品損失、返修損失和停工損失和其它一些容易忽視的過程檢驗成本,試驗成本,為確保產品質量的物流成本,過程審核成本及質量問題分析成本等。對廢品損失的控制,應從技術上加強管理,在產品設計、過程設計、采購材料均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生產制造時安排技術水平高的工人進行生產,并結合考核、審核和檢驗來預防和控制;可修復廢品的損失主要計算修復費用,應在成本計算中單獨計算并加以控制,同時還可以通過精益生產,IE分析來優化過程流程,使可有可無的費用盡量避免,使必須發生的費用達到最小;對因質量事故造成的停工損失,也要進行預見性的控制。
(五)銷售過程的質量成本控制。銷售過程的質量成本控制是指產品完工入庫后的保管、發運以及用戶使用的整個過程的成本控制。主要指"三包"損失,三包損失發生后,企業要分析原因,分清經濟責任,按經濟責任轉移承擔三包損失,更重要的是要對發生的質量問題進行根本原因的分析,形成經驗總結并反饋到新的項目中,真正做到舉一反三,從而真正杜絕同類問題的重復發生。
質量成本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產品單位成本,把企業產品額外損失減少到最低,這也是開展質量管理工作的初衷,工作的重點是確保企業質量成本管理方案的順利實施,并有效地實現企業質量成本計劃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關鍵在于企業管理者要高度重視影響產品質量問題的主要因素的改進。只有對企業質量管理工作的內涵有了充分的認識,質量成本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實效。
[1][美]坎帕內拉(Campanela,J)著.王鮮華、于薇、于立梅等譯.質量成本原理---原理、實施和應用 [原書第三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7,9-31頁.
[2]洪生偉.質量工程師實用手冊.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3.11,50-108頁.
[3]全國質量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質量專業綜合知識.北京:人事出版社;2007.1,31-43頁.
[4][美]克勞士比著.楊鋼、林海譯.削減質量成本----經理人缺陷預防工作手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5-65頁.
[5][美]克勞士比.北京克勞士比管理顧問中心譯.質量無淚.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6]周黎明.質量控制技術.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5,53-86,323-361頁.
[7]編委會著.車間主任與車間規范化管理及生產質量控制工作實務全書.企業管理出版社;2006,719-742頁.
[8]陳建華.質量管理的100種方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1,213-239頁.
[9]MBA生產運營管理精華讀本黃憲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79-90,30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