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針對個人工作中遇到的、聽到的、看到的一些問題,在秉著如何能更好地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宗旨下,針對如何把握“適度”這一原則,提出個人的一些淺見。
一、有限的壓力與習慣的養成
讓學生們感受強大的壓力,搞“學海無涯”似乎有點不符合新時代課改精神;從興趣入手,在操作上非常困難,且極不穩定,一旦搞不好,學生學習中會形成散漫的風氣,這樣教師的教育教學基本上就算失敗了。很多教師為保險起見,從意識上就堅決否決了這個途徑。怎么辦呢?我認為,其實還是一個“適度”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提倡有限的壓力,提倡習慣的培養。
這就是我的觀點:教師不能用生硬的語氣給學生定下硬性的學習指標,比如你必須考到98分;你必須進前三名;你這次考試數學應用題不能再錯了……而應該用鼓勵的方式來表達類似的壓力性指示:你上次考了95分,很不錯,這次要再加一把勁啊;我覺得你這段時間很用功,爭取這次再前進一步,如果能進步,那就太讓人高興了;你不要怕把應用題做錯,要發揚戰士們的“膽大心細”精神,對“敵人”來個“一鍋端”,可不能有“漏網之魚”啊…… 如果說對有實力的同學可以給一些類似的壓力性指示,那么對成績較差的同學就完全應以鼓勵為主了:哪怕他只進步了一點點;或者背誦雖然完成了,可時間卻慢了一半……也要給以鼓勵。總之,我們施加壓力的原則,是不能傷害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成績差還可以變好,但傷害了學習興趣,那對這個學生的影響就大了,可能會讓他這一生都在學業方面沒有發展。這幾乎可以說是無法彌補的。
總之,教師對學生所施加的影響與壓力,不是要求學生的一個分數,而是注重學生的行為過程——目的是要轉化學生的習慣。放棄了壞習慣,好習慣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結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死記硬背的效率
死記硬背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但是還得再談一談。首先,不背誦是絕對不行的。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過:“一切知識,不過是記憶。”
老師們最怕的就是學生背不過,學生也規規矩矩地去背,似乎雙方的勁使到一塊了,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可效果卻總是不那么令人滿意。問題出在哪?可能就出在背誦效率上。
教師們要在觀念上把背誦當成“中長跑”,而不是“百米沖刺”。寧可每天少背一些,也要背熟一些;寧可規定內容少一些,也要自選內容多一些。還有,寧可應付考試的背誦少一些,精華內容的背誦也要多一些;寧可一學期的背誦總量少一些,反復背誦的次數也要多一些。老師們把背誦看成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一種優良的學習習慣,一種為將來創新打下基礎的工具,自然就不會采用急功近利的做法,無形中就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也就會慢慢體會記憶、背誦的作用,他們會樂意在求知過程中運用自己的年齡優勢,主動去記憶、積累、儲存知識信息。
總之,這是我在教學實踐中,一邊學習,一邊思索,在實際操作層面上發現的一些問題。廣大一線老師工作的精神都是值得稱道的,問題的關鍵就是把握“適度”,古代先賢早就提示我們“過猶不及”,這是我們每位奮斗在一線的教師需要認真思考與實踐的問題。
(作者單位 河北省鹿泉市獲鹿鎮三四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