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前蘇聯教學論專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學方法是由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運用的協調一致的效果決定的。”即教學方法是受教與教學相互依存的教學規律所制約的。如何教好就是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問題。
身為一名教師,我對自己的職業很滿意,每天都和可愛的學生們在一起,使自己也能始終保持一顆年輕的心。但是時代是變化的,每一個時代的孩子身上都有屬于那個時代的特征,我們要準確看待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樹立完善的心理指導觀。在新生入學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正確看待自身心理發展的特點,把握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還應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疏導、自我調控,使其具備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幫助他們懂得在異性交往中如何自制自尊和尊重對方,懂得在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的基礎上建立男女同學間正常的交往與情誼,使孩子們順利地度過美好的高中生活。
當前,教學方法改革中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向,就是教法改革與學法改革相結合,以研究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作為創建現代化教學方法的前提,寓學法于教法之中,把學法研究的著眼點放在縱向的教法改革與橫向的學法改革的交匯處,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法指導應該是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數學要面向全體,就是要對每一位學生負責,在對大多數學生進行教學的同時,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使所有學生都達到基本要求”并且盡可能地提高。而現代教學要求以人為本,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進行有機結合,立足學生主體,實施因材施教。即教師根據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志趣、特長等方面的個性差異,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有區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有所得,都能盡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飽”,讓每個學生的數學素質都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最終實現“差生”轉化、中等生優化、優生深化發展的目標,這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愉悅感是積極情感的心理表現,具有主動積極學習的傾向性,它是數學學習最佳心態的催化劑。學生在學習中有了愉悅感,學習起來就會興趣十足,積極主動,思維機制的運轉就會加速。成功感是學習的“內動力”,是促使創造性思維引發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充分肯定學生的一點一滴成績,使學生對自己的成績有一種獨特的成功快樂和自我欣賞與陶醉。這樣才能使學生保持積極的進取心態。興趣是后天形成的,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們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對某種事物的反復接觸和了解,隨著有關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逐漸形成和發展對某事物的興趣。學習的興趣是可以誘發和培養的。
教師應及時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不斷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使他們形成科學的數學觀。只有這樣,才能使所有學生喜歡數學,酷愛數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自覺地做學習的主人翁。久而久之,學生的數學意識增強了,他們會自覺地運用數學思想方法來處理各種現實問題,也會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與數學無關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一旦學生達到這一層次,我們就可欣慰地說,“我們培養的目標達到了”。
綜上所述,教師要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所學知識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強化學生的素質培養,培養愛學的態度、會學的技巧、自學的能力是時代的需要。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