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教與學的靈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今后學生立足社會,成才就業的基礎和保證。江澤民同志曾說:“沒有創造性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意義重大。在實際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已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作為一個重要課題進行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本人就此談一下自己的做法與體會。
一、激發學習興趣是創新的基礎
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學習有了興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學與樂不可分。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更是進行創新的起點。
如在教學“圓與圓的位置關系”一節,就運用了多媒體動態演示,形成知識鏈條。屏幕上出現兩個圓,然后動態演示,移動其中一圓,兩圓相離→外切→相交→內切→內含,逐一演示逐一講解。通過多媒體把五種位置關系展示給了學生,讓學生逐層參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輕松實現本節課教學目標。
二、培養學生探索精神是創新的關鍵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索環境。如師生應民主平等(這也是我國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要求),課堂上充分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和想法,教師要善于聽取課堂上“不同的聲音”。面對學生“不同的聲音”,教師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訓斥,一棍子打死。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無意間一句話,可能造就一個天才,也可能毀滅一個天才。”當教師不理解或不重視學生的創造行為時,優秀學生恐怕也會變成普通學生。相反,一個具有先進教育觀念的教師,就能接納他們的各種聲音,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和他們一起感受生活,成為學生創新之火的助燃者。實踐證明:學生只有有了疑問,并勇于探索,才會有所得,才會有創新。
三、加強發散思維訓練是創新的中心環節
心理學家研究得出這樣一個公式:創新能力=知識量+發散思維能力,可見創新更多地表現在發散思維上。所謂發散思維是指沿著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多樣答案的展開性思維方式。事實證明,加強發散思維訓練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中心環節。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訓練學生“一題多解”,殊途同歸
針對同一問題,由于學生閱歷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考方向不同,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經過一系列分析,從不同方向入手,可探索出不同的解題方法。
2.訓練學生一題多變,多題一解
在數學教學中,經常提醒學生,學習不能死守書本,不知變化,要勇于打破框框,敢于創新。對于同一問題,要善于改變自我思維的角度,通過題目的引申、變化、發散,產生新的題目,揭示問題間的邏輯關系,發現規律。
例如:如圖,任意四邊形ABCD,點E、F、G、H依次為四條邊的中點,四邊形EFGH形狀有什么特征?
變式1:若四邊形ABCD為平行四邊形,四邊形EFGH形狀如何?
變式2:若四邊形ABCD為矩形,四邊形EFGH形狀如何?
變式3:若四邊形ABCD為菱形,四邊形EFGH形狀如何?
變式4:若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四邊形EFGH形狀如何?
綜合以上問題,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以上變式訓練,有利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實踐證明,數學教師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多方位的,也是時刻存在的。在每一節課中,教師都可看到學生的創新行為,感觸到創新的激情。只有這樣,創新才會長久;只有這樣,才會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