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教師都深有體會,學生往往最怕寫作文。作文時,常常瞪著題目,咬著筆頭,苦思冥想,也不知道寫些什么。其實,作文教學就像一處未開發的景點,學生就像一群游客。景點雖然很美,很有情趣,但游客卻要感嘆:沒有好去處。我們作教師的,完全可以做一名導游,帶領游客暢游在美麗的景點之中,引導他們去欣賞、感悟,激發他們的情感,達到流連忘返,欲罷不能的效果。
一、作文前做“向導”,激發興趣,醞釀情感
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他不僅能克服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使學生在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態下作文,而且能增強作文訓練的能力,提高作文的質量。記得一次上作文課時,我問同學們:“50年后,我們的校園會是什么樣子的?”這時好多同學沉思片刻后,便立即搶著說:“那時,我們的學校被青山綠水環繞。一入校門,只要在墻上一指你所要去的樓層、教室,就有一塊飛毯出現在你面前,踩上去,不知不覺中把你帶入目的地。坐在多功能教室里,只要你點擊鼠標,便會在互聯網上暢游全世界,搜集各類信息,學習各種知識……”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言,我不知聽誰的好。在這良好的氣氛中,我及時鼓勵大家靜下來把剛才所說所想的寫下來,這樣學生就會帶著想象的雙翼,打開思維,在最佳狀態下完成作文。
二、作文中做“輔導”,解疑化難,點播方法
在作文教學的全過程中,貫穿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要以學生的困難為出發點,重在幫助學生克服認識思維表達上的障礙。無論是審題、選材,還是構思、表達,都必須給學生一個充分的自由空間,讓學生去嘗試、去練習。當學生的嘗試遇到困難或偏差時,才需要教師恰當地輔導。比如在過“選材”關時,有的學生不會據題多找材料,往往一有材料就匆匆動筆,很少考慮所選題材是否最佳。這時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了:指導他們先想好圍繞什么主題(即中心思想)寫,把最能表達主題的事例選出來,做一番比較、分析,然后擇優定奪。把篩選出來的事例寫清楚,寫詳細,無關的內容統統去掉。其實是對生活中的事例進行一下加工,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了。
三、作文后“指導”,師生合作,講、評、批、注、改
“先生講學生聽”“一言堂”式的習作講評把作文的主體——學生當做了教師灌輸知識的容器,這樣,不利于學生學做能力、鑒賞能力的形成,所以讓學生參與評講,使他們成為評議的主角,讓他們對照習作要求,評議自己或他人的習作。這時學生可參加小組評議,同桌評議,或自評自改。即可以擺優點、評不足,也可以有爭議、有申辯。記得每當這時,有的同學會說:“我最欣賞這篇文章的開頭,它把我們的胃口吊了起來,我特別想知道結果。”有的說:“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結尾改成……就更好了。”有的說:“我認為本篇作文用詞非常準確,如‘嬉戲’一詞把魚寫得栩栩如生。”這樣一個開放的評議過程,有利于學生的互相啟發,互相學習,提高各自的認識水平及表達能力,也有利于學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形成。
總之,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讓學生在快樂中愉快地寫作,在寫作中尋求寫作的快樂,將“怕寫”變成“愛寫”,及時捕捉學生的創作火花,使他們的作文水平不斷提高。讓我們帶著學生去親吻生活,并在那里暢游、飛翔。
(作者單位 河北省鹿泉市銅冶鎮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