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學生吃課間餐時,我發現他們圍在一起談論著什么,于是我就悄悄聽著。哦!原來,他們在談論雞蛋呢!有的說雞蛋好吃,又香又嫩,有的卻說雞蛋會嚙人,就是不喜歡吃。孩子們不同的表現,不禁引起了我的興趣——這不就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嗎?于是我們便以“小雞蛋,大學問”為主題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隨著活動的展開,學生即時寫下的觀察日記,表達了他們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對生活、人生的認識,心口一致,情理相融,真正做到了“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通過“活動—作文”:一次次有趣的活動,激起了生活的朵朵浪花,張揚了生命的本真體驗,呼喚了學生寫作的靈性。在不拘一格的寫作中,品嘗創造的自由,體驗自我實現的快樂。
一、護蛋——讓孩子做一次“媽媽”
雞蛋最容易破碎了,讓學生護一個星期的蛋,多么艱難??!動腦筋,想辦法,看誰能完好無損地保護好自己的小寶貝。護蛋行動開始了。嗨,小家伙們還真有一套,你看,個個都幫寶貝起了名字,“小博士”“快樂娃”等等,有的還裝飾得蠻漂亮的,畫上眼睛、鼻子等。更有趣的是,有的學生做了小床,真把它當孩子了;有的用海綿把蛋包得嚴嚴實實,生怕它受到傷害;有的還與蛋形影不離,好像別人會搶似的……看著學生如此認真,我真替他們高興。五天下來,只有少數調皮好動的男孩的雞蛋破了,其他都好好的。最艱巨的是最后一天,讓蛋和自己睡一夜,那可把學生們折騰得終身難忘。
二、煮蛋、飾蛋——他們也是化妝師
一聽說要舉行斗蛋比賽,可把學生樂壞了,前一天晚上,自己煮蛋,破了再來,煮了好幾個,終于有“好”蛋了,趕緊裝飾,取名,“神勇無比”“鐵頭將軍”“雄霸天下”;女孩子天生細心,連給蛋化妝也特別精致。瞧,胡朋澤的“小姑0c79b293dbc237f65ff2aeaea21c2479093c0f7995719de78c4ec5094df86f4e娘”多可愛?。∧樕线€涂了“胭脂”,兩條毛線黑辮垂下來,一張櫻桃小嘴還在笑呢……一個個小生命誕生了。你也來看看吧!
【我先把我的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先畫了頭盔,再染上黃色的鎧甲,十足的將軍樣子,還給它取了名字呢!叫“不破之神”。(史宇澤)】
三、斗蛋——誰說只有斗雞
“古有斗雞,今有斗蛋。”隨著斗蛋活動的激烈開展,學生情緒高漲。小組賽,總決賽,一場比一場熱烈、刺激;一個比一個有經驗,懂得保護自己的蛋,而又要能戰勝他人的蛋。對于“蛋將軍”的描寫,更是詞匯豐富得出乎人的意料:遍體鱗傷、鎧甲飛舞、傷痕累累、同歸于盡、垂死掙扎、皮開肉綻、腦漿迸裂……一句話,就連平時不會用成語的學生也說出了好幾個,真的可以說是“情動而辭發”,讓你不得不為學生的快樂而開心。
四、做蛋菜——大家都來露一手
雞蛋做菜最普通不過了,學生平時吃過很多,可那都是媽媽做的,我們也長大了,學著媽媽的樣子來做一道菜好嗎?小手舉得高高的,都樂意學,還想來點創意,取個有詩意的名字。這不,大家星期天在家認真學了一手,星期一都帶來了。哇!色香味齊全。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一盤:中間幾片菜葉,上面兩個蛋黃,旁邊用鵪鶉蛋排成一排,還修剪一點翅膀,取名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再看那盤:普通的一個荷包蛋,圓圓的,卻沒有包得住,一些蛋黃流出來,又凝固了,似乎多余了,并不美,再看名字“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多有詩情畫意?。?br/> 五、“驗”蛋——愛科學從小做起
家長往往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大資源,如果能利用得好,可以開闊教師與學生的知識面。學生的父母、親人,有做物理老師、化學老師的,有做醫生的,有做營業員的……他們給學生提供了不少建議與思路,于是,這群小天使們便大顯身手,一個個展示了他們對“雞蛋小實驗”的過程和科學原理:“醋浸雞蛋,雞蛋殼變軟了”“轉雞蛋”“雞蛋浮起來——死海不死”“給雞蛋一個降落傘”“鐵錘錘蛋蛋不破”……光聽聽名字就知道孩子們動了不少腦筋,更開心的是他們邊做實驗邊繪聲繪色地講解,還真有點小博士的味道呢?不信,你聽——
【瞧,這雞蛋變軟了,大家摸摸看,你知道它為什么會變軟嗎?昨天,我把雞蛋浸在醋里,發現雞蛋殼上全是小氣泡,早上一摸雞蛋很軟。我問媽媽為什么會這樣?媽媽告訴我:那是因為醋里含有酸性物質,能使物體變軟。而雞蛋殼上有許多細小的空隙,被浸在醋里后,醋里的酸性物質進入雞蛋,所以雞蛋就變軟了。我們平時被魚刺后,常常喝點醋,就是這個理兒。(姜敏潔)】
六、“藝”蛋——誰不想成為藝術家
煮雞蛋、炒雞蛋、吃雞蛋……活動開展得不亦樂乎。每次活動后,都會有一些雞蛋殼,這不也是資源嗎?把蛋殼洗凈、晾干,就是做蛋貼畫的好材料了。收集蛋殼,為下次活動做準備,大家又忙開了。第二天,學生們都用小袋裝了蛋殼,還準備了顏料,沒想到他們想得比我還周到——給畫上色,更有生趣嘛!
通過這次活動,我深切地體會到小學作文就應該這樣順應童心,引導學生自由表達感受與體驗,摒棄人為的限制與束縛,讓學生們用自己的形式來表達生命的精彩,彰顯自己的個性,這樣學生的筆才能譜寫出動人的篇章。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城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