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閱讀教學而言,導思是不可或缺的中心環節。“導”即學生對書本知識處于無意識狀態時,教師不全盤授予而是相機誘導;即運用某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深入思考,發掘問題,主動領悟,逐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思”即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動之以漁”的精思過程。如果學生初步感知教材,輸入大量信息后,教師能恰到好處地給以導思,促使其心靈庫存的固有認知被改造和發展,并進而產生同化作用,那么,這就會極大地優化閱讀效果,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開辟一條切實有效的途徑。以《孔乙己》《范進中舉》導思課為例可以來說明導思的作用。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于疑惑,且學生的好奇心強,在教學過程中巧設疑問,能有效地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其產生情緒高漲、心境愉悅、智力振奮的活躍狀態,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問題情境;導思;探微
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是多邊活動,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以情入境,以問導思,不做與教師自己預設的結論相似甚至相同的“請君入甕”式的誘導,不任意切斷學生思路,阻止學生活躍思維的爆破,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獲得、有所創新,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開辟一條切實有效的途徑。
一、巧設問題情境,激發思維興趣
所謂問題情境,就是通過問題設計來渲染學生的情緒,在課堂上創設一種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氛圍,以達到深入理解文本并解決問題的目的。課堂提問的精心設計和合理安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思維能力,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最終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開課伊始,我先用“天庭翠竹”讓學生猜一“笑”字,接著宕開一步,誘導學生比賽說出帶有“笑”字的組詞。因為帶有競技性,所以學生興趣很濃,他們一個個連珠炮似的組成了“笑里藏刀”“一笑置之”等。這種問題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思趣固然可喜,更重要的是為后面的導思設置了楔子。在創設情境時,一mrfBMB2CDNknqhUVAJmYKg==個恰當且耐人尋味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使所學知識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因此,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集中目標,開拓“思”源
導思應像足球運動員射門一樣,遵循學生“接受信息—貯存信息—處理信息—輸出信息”的思維軌跡,將學生的思維目標朝“門”而“導”。其間,切忌用瑣細的頻頻提問去牽制學生的思維去向,而應精心設計一兩個統攝全文的大問題,并輔之以一連串的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相機點撥來安排教學思路。這堂課,我圍繞“笑”字只提了兩個大問題:(1)可悲可嘆的孔乙己和范進為什么反使人發笑?(2)文中人物的笑與讀者的笑性質是否相同?如此提問旨在引領學生從兩篇文章刻畫人物手法的比較思維中欣賞課文詼諧的諷刺藝術,認清封建科舉制度摧殘知識分子的罪惡。這就是這堂課所要進的“門”。為了擴大信息源和思維的發散面,可以啟發學生將這兩篇課文跟過去學過的與之藝術技巧相似的課文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思維,不斷開拓“思”源,朝著預定的目標前進。因為對舊知識提供的信息量大,導思的目標明確,問題又提得比較集中,所以這堂課獲得了預期效果。
三、控制思路,引導爬坡
教者的導思設計,除了要組合學生完整的思維流程外還要注意梯度適當地培養學生的思維爬坡能力。在完成上面所說的教學任務后,我又布置學生思考:根據文末一句“大概孔乙己真的死了”,請同學們再次認真閱讀課文,然后構想孔乙己的生死情況。閱讀過后,經過積極思考,學生們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并踴躍發言。有說死了的,因為孔乙己不能自理且傷勢嚴重,無錢醫治,死亡是絕對的。也有說不一定的,或許遇上樂善好施的好心人,號召募捐給他治病,度過了困難時期。雖然好了傷忘了痛,但命運還是沒有改變。還有說他后來命運甚佳的,經歷慘痛的教訓,他痛改前非,和從前的孔乙己兩個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趣,促使他們綜合運用多種思維方式思考問題;促使學生思維方式來一個由“順”轉“逆”的“更新換代”。事后通過討論,大家暢所欲言,觀點正確,思維能力便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及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精心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好奇心的牽引下、在不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螺旋式上升和發展。
實踐證明,閱讀教學中要運用導思法,“逼”著教師精心設“導”,“逼”著學生熟慮深“思”。所以它能最大限度地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使教師教得輕松,教得自如,教得實在,促進教的水平不斷提高;使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扎實,從而學到“真正的知識”。
(作者單位 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