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說明,從而得出結論的手法叫對比,也叫對照。它把事物、現象和過程中矛盾的雙方,安置在一定條件下,使之集中在一個完整的藝術統一體中,形成相輔相成的比照和呼應關系。運用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一、鮮明有力
漢代賈誼在《過秦論》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且夫天下非弱小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此文氣勢磅礴,如長河巨浪滾滾,姿態橫生,此對比之魅力也。這個段落通過九國、陳涉與秦國的對比,鮮明地指出實行仁義的意義,使人感到一種力量,那就是運用對比而產生的令人信服的力量。
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終究不過是蒼蠅。”等等,這些對比是多么鮮明有力啊!
二、幽默
幽默可給人帶來會心的一笑,我們對幽默都有好感,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對比產生的幽默尤其有此意味。關于對比的幽默我們不妨摘錄幾個:以前,父母的話對子女是一言九鼎,而今,子女對父母的話是“一言九頂”;有錢人在別人面前哭窮是“貧嘴”;喜帖,今名“喜貼”,主人喜悅,客人“貼”錢。
這三個對比中都閃爍著幽默智慧的光輝,它們不僅使人會心一笑,而且能使人感受到美丑、善惡、真假,能告訴讀者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
三、辯證精神
運用對比更能使人深刻地感受到對比中體現的辯證精神。“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就在于作者巧妙地運用對比,深刻地體現了辯證精神,進而征服了讀者。“青春不能留白,但千萬也不能留黑。”此句同樣有很強的震撼力量,“留白”意味著無所作為,而“留黑”意味著干壞事,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有所作為,而不能走兩個極端。實際上它蘊涵著兩個對比,深刻說明了青春是應該充滿奮斗、有所作為的。
鄧小平理論的一系列基本觀點是運用對比體現辯證精神的典范,諸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獨立自主和對外交往”等,它們在對比中點亮了中國的燈塔,從而使中國人走上了強國之路,我認為,對比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其深刻的辯證精神。
那么,運用對比時我們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對比的正反兩面誰都不能完全蘊涵誰,運用對比該寫誰寫誰,不能省略,這樣不但能發揮對比深刻的功能,還能避免孤證法的弊端。其次,我們必須反對這樣一種模式:“這樣好就這樣做,那樣不好就不能那樣做,總之要這樣做,不能那樣做”,因為這種模式不能體現辯證精神,所以,我們運用對比時一定要謹慎,以防出現錯誤。最后,我們運用對比時要找到對比項,沒有對比項則不能進行對比,不能牽強附會,“一公里和一千克”是無法進行比較的。所以,抓住了對比項就可以使讀者醒目,把握了對比的本質。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