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須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兒童純美的心靈在尚未遭到破壞前的卓越表現,應是一切教育和教學的出發點。語文教育實質是對人的培養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鮮明個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發展,去建構新型的課堂,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真正邁向一個嶄新的境界!
一、關注學習方式的探究性,盡量為學生營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間
新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學生在課程學習方式上由過去的以接受性為主向“自主、探究與合作”的方式上轉變。如何才能做到讓學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動去合作,自己獲取?我們知道,學貴有思,思貴有疑。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學、自己想的,都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擊學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師都應該想辦法為其提供機會,那么對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就會自然而然地建構起來了。
二、關注學習主體的互動性,盡量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率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時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師生之間提問、回答頻率很高,并穿插同桌之間的討論,但結果是“問之不切,則其所聽之不專;聽之不專,則其所取之不同。”這種形式上的交流與主動學習并不能保證所有學生知識的建構。事實上,學習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師生、生生之間互動的基礎之上的。實現有效的互動與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密切相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創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與討論性練習,才能夠實現師生、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
三、關注學習過程的反思性,盡量寬容對待學生
在活動中出現的挫折和失敗新課改倡導“要讓學生經歷學習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中去體驗、感悟學習的樂趣”。要使這一理念落實到位,教師應寬容對待學生創造性活動中出現的挫折和失敗,注意發現和肯定學生在已經失敗的創造過程中體現的創造熱情和進取精神。一位教師在教學《愛迪生》一課時,發生了這樣一件“怪”事:他指名學生逐段朗讀課文,學生個個讀得正確、流利,有滋有味,無不令聽課教師佩服。當讀完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時,學生中仍有一個女生的手高高地舉著,教師便問:“你有什么問題嗎?”“老師,我還想讀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語驚四座!那位教師顯然也沒料到會這樣,不由得臉紅了。但他很快就鎮定下來了,微笑著說:“你想讀,那就讀吧!”那學生可能真沒料到老師能在這種場合滿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和緊張,連嗓音也變了,結結巴巴地讀完了這一自然段。原以為這位教師就這樣草草收場,繼續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沒有請那女生坐下,仍面帶笑容地說:“這位女同學可真了不起,敢于在這么多同學和老師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為緊張,讀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這段話讀好的,你愿意再來讀一遍嗎?”“愿意!”……由此可見,教師寬容對待學生的挫折和失敗,使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是課改評價制度得以實施的重要環節。新課程旨在構建一個開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體系。語文學科尤其要重視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視學生的發展為課程發展的前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學科素養,并讓它成為課堂教學的著力點。
(作者單位 江蘇省贛榆縣塔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