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懷揣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離開了母校,踏入了社會。翻開四年的相冊,回憶這四年的點滴,那句“不息為體,日新為道”已經印刻在腦海中,流淌在血液里。
半個世紀以前,在工廠林立的北京東郊九龍山,一個嶄新的生命開始在這里孕育。在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劉仁同志的直接領導和關懷下,肩負著為北京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大批急需專業技術人才重任的北京工業大學(下簡稱北工大)誕生了。
她雖地處工業廠區附近,但卻獨享產學聯姻的地緣便利;雖遠離城市車馬喧囂,但卻是北京城最早見到太陽的地方。
有人說北工大的精神是一曲四重奏,這是很有道理的。協奏一是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1960年建校之初,正遇國家嚴重自然災害,似乎有些“生不逢時”。然而條件的艱難并不減先輩們的創業斗志,他們用一張白紙畫出了絢麗的圖畫。協奏二是窮究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北工大人從建校開始就確立“立足北京,服務北京”的辦學定位。早在1964年,北工大就已成為教育部半工半讀“前三后二”的試點單位,即學生前三年在學校學好理論打好基礎,后兩年深入工廠企業,邊學習專業邊參加生產勞動,最后半年結合工廠技術革新項目進行畢業設計。協奏三是銳意創新、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協奏四是開放包容、聚納百川的精神。她的創業成員大多是從當時的北大、清華和北航等高校抽調過來的優秀教師,使得北工大能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開始建設。在這支名師薈萃的隊伍里,有像李晨、秦川、陳明紹這樣的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像朱兆雪、樊恭烋、左鐵鏞這樣的科學家和教育家。
去年金秋,在北京最美的季節里,北工大迎來了自己的50歲生日,50年來,作為市屬院校中唯一一所“211工程”大學,北工大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學校目前擁有光學工程、材料工程、結構工程等三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以及機械設計及理論、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環境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計算機應用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等三十多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并有新型功能材料、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除此之外,學校在精密超精密加工、激光技術、汽車結構部件先進制造技術等方面也有著較強的實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渤海經濟圈的興起,北工大也確立了“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中長期辦學指導思想。在全球矚目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北京工業大學體育館承擔了羽毛球、藝術體操比賽項目,也給前來觀賽的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該體育館屋蓋主體結構是一個內層直徑93米、外層直徑98米的預應力弦支穹頂結構,由于這個結構,它能將1200噸的穹頂輕易撐住。那什么是預應力呢?如果您手邊有一張弓,將它垂直放在桌子上,弓弦貼緊桌面。弓背所形成的形狀就是羽球館的穹頂。由于弓弦拉起了弓背的兩端,給它一個向上的力與自身重力相抵消,這個向上的力,就是預應力。早在2002年,北工大就做過類似的預應力體系實驗。當年,北工大正忙于兩個申請,一個是申請在校內興建一座奧運會比賽場館,另一個就是申請預應力體系的國家科研項目。人說福無雙至今夜至,北工大兩個愿望都達成了。招標時,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的設計牢牢抓住了評委的眼球,也正對了北工大的胃口。把預應力體系融入張弦穹頂結構,工大體育館以 “輕”取勝。
除了北工大體育館的建設,北工大人也為“鳥巢”等奧運場館的施工建設作出了貢獻。“鳥巢”作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鋼結構體育建筑,實現重達40000噸大跨鋼結構的關鍵是24根巨大的柱子,因此研制“大型鋼桁架柱柱腳——混凝土承臺組合結構”的設計理論與技術成為其建設中的核心問題。而這一關鍵技術便是由我校建工學院教授曹萬林等人和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合作研究并最終解決的。
回首往昔,成就屬于過去。展望未來,開拓創新是永恒的主題。正如北工大校歌《明天》所詠唱的:“不息為體,永不停止每一個堅定的信念;日新為道,永遠探索讓心中從沒有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