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終于開始說話了,可他說了半天大人們卻聽不懂幾句,有些音怎么也發不準,這是怎么回事呢?
寶寶每天都要說好多話,可是2歲多的他,口齒還是不清楚。事實上,對于2歲多的寶寶來說,這種狀況是語言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會越說越流利的。但如果養成了不良的發音習慣,對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寶貝為什么會口齒不清?
1.舌系帶問題
傳統觀念多將寶寶發音不準歸結為舌系帶過短,只要寶寶稍有說話不清的表現,就帶寶寶到醫院要求割舌系帶。而事實上,舌系帶“過短”只是暫時性的生理現象,只有很少數發育不正常的兒童才需要進行舌系帶切割手術。2歲以后,正常兒童舌系帶會逐漸變得單薄而松弛,舌的活動度也會變得更加靈活。如果寶寶的舌尖能自然地伸出口外,或向上舔能碰到上牙齦,那么寶寶的舌系帶就不算短。
2.多語種學習環境
許多家庭人口組成比較復雜,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有時還要加上保姆,各說各的家鄉話。一家人交流時南腔北調,多種方言并存。這種復雜的語言環境給寶寶學習說話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不知道學誰的好,每種語言都學,卻又都學不好。在沖突的環境里,寶寶學會說話的時間拉長了,發音也越來越不準確。
3.模仿寶寶的發音
小寶寶用稚嫩的童音,說出一些奇怪的語言,在大人們眼里真是很有趣。于是,當寶寶把“小哥哥”叫成“小科科”時,有的家長也會順著寶寶的錯誤發音,模仿寶寶的語音,以此為樂。雖然這樣的做法比打擊寶寶、批評寶寶說得不好略微溫和一些,卻會影響寶寶學習正確的發音。
如何應對口齒不清?
1.營造標準發音的環境
如果家庭中無法給寶寶一個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可以多讓寶寶聽一些普通話的節目,看發音標準的動畫片。購買一些經典的兒童故事CD,在寶寶玩玩具或者睡覺前給寶寶播放,在這個時候,盡量不要打擾寶寶,讓寶寶沉浸在這種語言環境里。當寶寶對這些故事比較熟悉以后,家長可以引導寶寶表演故事中的情節,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對話,培養寶寶用普通話講述的能力。
2.和語言發展較好的小朋友一起玩
寶寶與同齡的好朋友更容易交流,說話的積極性也高。幫寶寶找一些語言發育比較好的小伙伴,邀請小朋友來家里玩。當寶寶迫切地想要和小朋友溝通時,會盡力調整講話方式讓對方聽懂,努力使自己發音清楚完整。
3.讓寶寶感到輕松自在
想讓寶寶變得伶牙俐齒,家長一定要有十足的耐心,當寶寶說話時,不要隨意打斷他。給寶寶一個輕松的語言環境,讓寶寶感到輕松自在,這樣才能讓寶寶有信心去練習說話,從而慢慢說得流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