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楊在葆,1935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是中國當代著名表演藝術家、導演。1959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后任上海青年話劇團演員。1965年起任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員。1980年因主演電影《從奴隸到將軍》,獲文化部1979年青年優秀創作獎。1984年因電影《血,總是熱的》中塑造了改革者羅心剛的形象,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第七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1986年因電影《代理市長》中扮演市長蕭子云,獲第九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楊在葆在銀幕上以演軍人而成名,為中國男人樹立了陽剛硬漢的標準。
慈母的烙印
我出生在安徽宿城,那時候我家還算是個“小康”的家庭,家里人給我取這個名字也是寓意寶藏的意思,也是父母在我這個小兒子身上寄托著小康人家的善良愿望。我出生于1935年,在我一歲多的時候,父親因為腦溢血去世,留下我母親和我的兩個姐姐相依為命。所以我幾乎沒受到父親的什么呵護和照顧,我對父親的印象只是他留下來的一張照片。我母親是個很堅強的人,無論發生什么事情,她都很少哭,而且從來不向什么事情低頭。哪怕一天只吃一頓飯,她也不會告訴孩子是因為什么。我母親從小就教育我:“凍死迎風站,餓死不低頭”。所以我母親去世的時候,我在她的碑上刻上了“歷盡千辛萬苦不曾彎腰低頭”的文字。在我小的時候,母親在家里的墻上貼了很多像孟母、岳母、七十二孝這樣的年畫,給我打下的烙印非常深。所以我這個人的人生,別人說有點江湖義氣。
那時總盼望著自己快快長大,盼望著自己早日能夠頂門立戶。日本人來了,遠在鄉下的田地也顧不上打理了,日子就更艱難了。然而,宿州人有一個好傳統,這就是重視教育。所以我們家無論日子多么拮據,我還是走進了當時宿城最好的小學讀書。1947年,蔣介石60大壽的時候,規定全國的縣城各取一街一小學,命名為中正街和中正小學。我所就讀的小學,從此叫做中正小學,現在的宿州一小。我每天從家往南走不遠,越過中正街就到了學校。學校的先生表揚我的時候,母親只當不知道,并不鼓勵,她的身教勝過言教。
1952年夏,我考取了宿城一中。當時的宿城一中與我的家隔著一條巷。我的老師是從上海來的大學生,他們把一些新的思想就帶給了我們。我小時候就喜歡看京戲,特別喜歡看武打戲,像《呼延慶打擂》、《金錢豹》、《楊家將》什么的。在中學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學校拍了很多大戲,像《教師之家》、《龍須溝》、《思想問題》、《保爾柯察金》、《雷雨》、《牧羊姑娘》。這些老師現在都去世了,但是我非常懷念他們。正因為有他們的培養,所以我以后才有可能去考戲劇學院。
難忘的“上戲”生活
1955年,我在上海考戲劇學院的時候,我當時就感覺我能考上,因為老師對我的態度很好。我進考場的時候,當時的院長熊佛西就問我是哪里的,我說我是安徽宿城一中的。他說你是當兵的?我說不是。他說怎么看你像個坦克兵呢?我當時看看左右,感覺超過我的人不太多,我心里就有譜了。
在我進入大學之后,我又面臨著學習和生活的雙重考驗。我非常感謝我的大姐姐,為了我能上戲劇學院,她把她所能賣掉的東西全都賣掉了,包括她出嫁的時候的絲綢衣服,給我湊的學費。我還有兩個把兄弟,也盡自己的最大可能去資助我。還要感謝的就是那時的“人民助學金”,學校一看你是哪來的,皖北來的,那是個窮地方,從那里來的百分之八十五的學生都享受甲等助學金,家庭還有一點結余的就是乙等。那時候甲等人民助學金是十二塊五,學校就管你吃。我大學的四年能讀下來就是靠著人民助學金。那時候,母親很著我姐姐過,姐姐還有孩子,所以她們的生活是很艱難的。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兒子不養母,讓閨女去養活,這是說不過去的。所以,在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就跟學校提出來,我不想讀書了,我想去工作掙錢。老師堅決不同意,學校就給我的姐姐寫信,說你的弟弟是個很有培養前途的人,你們千萬不能同意他退學。后來這個老師又在學校給我申請了兩塊錢,這兩塊錢就是你平時除了吃飯之外還能買些必要的學習用具。那時候,包括我在內,同學們都是很艱苦的,那時候學校的學生穿的都是棉襖,外面加一條皮帶,沒有皮帶就扎一個麻繩,他不是要那個派頭,不是我搞什么帥,確實是困難。但大家都感覺不到苦,總感覺有奔頭,要做一個什么事情,所以很快樂。
隨《紅日》升起
1958年,我接拍了第一部戲《疾風勁草》,導演是謝晉。當時導演覺得我適合那個角色,還開玩笑說他真像“右派”。但試過鏡頭之后,我自己覺得不合適,怕演不好,還曾經一度拒絕過劇組的邀請。好在最后謝晉導演說服我出演了秦兆龍,從此開始了我的演藝生涯。
真正讓我站在演藝舞臺高處的,是電影《紅日》。
1957年,曾親歷孟良崮戰役的軍旅作家吳強以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斗為主線創作了長篇小說《紅日》。這部作品描寫了人民解放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消滅國民黨王牌七十四師的故事。小說一
出版便受到了廣大讀者,尤其是部隊官兵的喜愛。1960年初,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決定將《紅日》搬上銀幕。由于小說《紅日》中的我軍高級將領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其原型,這為創作小組進一步了解當時戰爭情況提供了方便。他們首先采訪了片中副軍長原型、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皮定均。皮定均對大家說:“改編《紅日》一定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為紅線貫穿到底。《紅日》中的幾次戰役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華,戰役的勝利歸根到底是戰略思想的勝利。”在談到劇中人物時,他說:“軍長沈振新是以二十四軍軍長王必成為原型,但是更像葉飛……”皮定均還再三強調,在片中一定要表現好軍民關系,陳毅副總理說過,六十萬敵軍是山東老百姓用小車把他們推垮的,你們一定要表現好。
為了再現孟良崮戰役激烈壯觀的場面,劇組來到孟良崮進行實地拍攝。當時拍攝條件非常艱苦,劇組住在一所破舊的小學校里,床是用課桌拼起來的,高低不平。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紅日》外景地周圍的樹皮、草根全被老百姓當作糧食剝盡、刨光了。一碗棒子面粥、一碗地瓜干和一個不大的饅頭便是一天的伙食。有時,演員演著演著就餓昏過去了。這樣下去怎么能行呢?導演湯曉丹等人很著急。我和在劇中飾演我軍團長劉勝的里坡發現外景地附近的土質很好,能不能在這里翻塊地來種些吃的呢?我倆一合計,便從集市上推回了一車蘿卜秧、茄子秧。在大家精心呵護下,地里茄子、蘿卜長得很快,不久就可以食用了。饑餓問題的解決好歹有了些著落,天氣卻越來越惱人了。尤其到了盛夏,拍攝時氣溫高達40度,由于拍的是冬天戲,演員還得穿著大棉衣,打著綁腿布,其感受是可想而知的。在烈日下,許多人都虛脫了,就連大個子中叔皇都沒能頂住,當場暈倒了。盡管拍攝過程那么苦那么累,但同志們沒有絲毫埋怨,想到長眠在這片土地上的烈士們,大家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拍好這部影片,要對得起這些革命先烈們。
經過全劇組的努力,1962年8月,《紅日》終于殺青了。影片以恢弘的氣勢和細膩的筆觸,準確地把握住了戰役過程和人物的命運,精心刻畫了敵我雙方20多個富有個性的正反面人物,對雙方高級指揮員形象的塑造很成功。片中還有一場我飾演的我軍連長石東根醉酒縱馬的場景,很有生活的情趣。當時不少人擔心這樣會有損解放軍形象,主張刪去,但湯曉丹堅決不同意,好在陳毅后來看了片子后對此也沒有說什么,于是保留了下來。
《紅日》公映后,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然而,江青看了影片后卻大為不滿,“文化大革命”后,江青又將《紅日》打成“大毒草”。后來大家才知道,江青指責這部片子的理由就是由于陳毅肯定了這部影片,她這是成心要和陳毅唱對臺戲。“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山東舉行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回顧展,《紅日》終于再見天日。
磨難中的相濡以沫
我的夫人夏啟英是我在高中、大學的同學,后來也同是上海青年話劇團演員。我們感情非常好,她既是個好演員也是我的賢內助。
1971年,我被誣陷為“現行反革命”,關押了整整4年3個月14天。我自己心里清楚,我根本不是什么“現行反革命”,我相信總有一天會給我公正的待遇。唯一讓我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妻子,因為我的刑期遙遙無期,妻子一人帶著孩子,還要頂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她怎么生活?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我終于提出了自己唯一的請求——離婚。我不知要坐多少年牢,她還年輕,不能拖累她。其實,在我被抓的當天,我妻子這位弱小的女人就從街上購買了李玉和帶著鐐銬的劇照,貼在了床前,其寓意不言而喻,這樣一直到4年后我無罪釋放回家。有一年,上海的冬天特別陰冷,不會做針線活的她,硬是一針一線給我納鞋底做了一雙布鞋,做了一件棉坎肩。一年后,我無意間才從棉坎肩里發現一個寫有字的布條:“望堅強保重,樂觀,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很多同志都關心你,事情可能是復雜的,總之相信黨,既來之則安之,勿念。”在那樣的特殊年代,在那樣的特殊環境,那是我多大的安慰啊!
在監獄里,我每天只能靠喝一點稀飯填充肚子,但我相信天會亮的。我擔心最多的是母親。那時我每天祈禱著希望母親能等到自己出監獄的那天,他最怕的,就是母親辭世時自己在監獄中,無從盡孝。有一次,我愛人無意識中給他捎來了一塊白手絹,讓我很不安,為什么是白手絹啊?終于得見天日,但我的妻子卻因為終日在抑郁、操勞的折磨下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1983年初,她被查出患了尿毒癥。那時他正在外地拍片。妻子住院了。那時候還沒有血液透析,沒有像現在這么好的醫療條件。她的病完全是因為郁悶壓抑而造成的啊!我在外地拍戲時,只要一聽到人喊有我電話,說長途,我的頭都快炸了。
那段時間,只要有時間,我就會回到上海的醫院陪護她,但她總是勸我趕緊回去拍戲,怕給國家造成個什么損失。在醫院里,我每天給她梳頭,因為生病脫發很多,我就把她掉的頭發收集起來。我一直覺著非常愧對我的妻子,在多年后我拿到金雞百花獎時,我悄悄地取出珍藏的妻子的一縷頭發,鄭重地放進了妻子的骨灰盒里。
血總是熱的
1982年,我在上海。我們劇團上海演義劇團正在搞,我們自己演員在拍一個戲,是夏衍寫的叫《上海屋檐下》,那時候我們改成了三集的電視劇正在拍這個戲,我在導演這個戲,我也在戲這個角色,演的時候,后來北影同志去了以后找我,說我們想請你去演戲,我說好,演什么戲他說是一個反映工廠的戲。我說好,我說把劇本留下。因為當時我正在導電視劇,沒時間看那個劇本,就找一個搞場記的人看。他看完以后說導演這戲別去,這個破劇本寫工廠的沒人看。他這種說法也是有依據的。上個世紀80年代正是改革初期,一些港臺地區拍攝的影片正進入中國內地,沖擊著電影市場。一個描寫普通工廠生活的劇本,其市場是有很大風險的。
后來有一天,我閑著就拿出劇本來翻看,忽然看到后面有大段的講話,我當時看到這大段的講話就很激動,這都是我們平時要說的話。因為當時我們有一些規章制度和我們整個經濟發展是不適應的。我因此想起當時生活中所看到的一些不合理,看著手里的劇本正是在抨擊刻畫這一切,我改變了初衷。于是,一個月后,我完成了手里原有的工作趕到無錫向已經開拍的《血,總是熱的》劇組報到,并馬上開始了工作。我在影片中扮演主角羅心剛。這部電影在當時一上映就得到了如潮的好評,我扮演的主人公羅心剛的講話,更是至今被人津津樂道。
我拍完這個戲以后,《大眾電影》來找我,說你在《血,總是熱的》里面的表演很好,在北京的電影院了都有人給你鼓掌。那時候呢,在電影院里就給鼓掌,沒有。都是看京戲有時候鼓掌,唱歌有時候鼓掌。現在觀眾在電影院看我那段說話的時候,也嘩嘩地鼓掌。我當時也很吃驚,我在想演員應該拍什么?你必須要拍和觀眾息息相關、引起共鳴的東西。在1984年《大眾電影》觀眾投票評選中,我以票數第一當選為百花獎最佳男主角。在頒獎儀式上,我的著裝也與眾不同,穿了件短袖的體恤,其實并不是我要怎樣,而是當時的生活狀態不得已這樣做。那時候,我的前妻已經去世了,我有兩個孩子,還有岳母,家里比較拮據。所以我領獎的時候沒有什么合適的衣服穿,我就跑到北影附近的商場里,在擺攤的衣服堆里挑了件黑色體恤,花了一塊零五分錢。我穿的那條褲子就更有意思了,那條褲子穿了很多年來,有些地方已經磨得很軟了,我就拿著飯盒到北影廠食堂特意打了二兩很稀的粥,回來把粥涂到褲子上,這樣讓褲子能挺一些。
到了1986年,因為我在《代理市長》中成功塑造了蕭子云的形象,獲得了觀眾的認可,獲得了第九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代理市長》拍攝完成后,當時文化部負責人看了影片說“楊在葆是個演員,還導了部好電影。”《代理市長》很快獲文化部電影局批準公映,還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放映,來自全國各地的宣傳部長看完電影后全體起立鼓掌。但是個別負責人卻有不同意見,認為這部電影有反氣,尤其是“寧犯天條,不觸眾怒”的臺詞一定要改,我當時堅決不肯改。無奈之下,我給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寫了一封信:耀邦同志:我拍成電影《代理市長》之后,有領導同志對此有不同意見。我不懂人情世故,特給您寫信,請抽空幫助指導。寫完信,他借了一輛自行車直奔中南海送信,在耀邦同志的秘書張耀光的幫助下,信終于轉到了總書記手里。胡耀邦同志批示:轉啟立、厚澤、穆之同志:我看過這部電影,我覺得不錯,比那些跟四化不沾邊的好得多,不知好多少倍。有點兒刺,有什么不可以?胡耀邦的批示一經傳達,《代理市長》的上映一路綠燈!
畫好自己的自畫像
我后來逐漸感覺到,這個演員不能裝像,你必須要把這個角色熔化到你身上去,你不能把你拿出來代替他。你今天演的是這張臉,你明天演還是那張臉,那是不行的。我感覺真正的演員,他得花心思投入這個角色當中去,把原來的你慢慢地化掉。我跟你說我演這個羅心剛的時候,包括演代理市長的時候,我就感覺不要去演戲,我要把它化掉,我說的那些話,在生活當中也就是那個樣子。
我不愿意接受自己不喜歡的角色,我知道自由的獲得,必須懂得限制,要限制就必須舍得放棄,甘受清貧,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忠誠于自己追求的電影藝術。我是商業大潮中的敗將,但不是降將。從50歲到70歲,整整二十年,我沒有接演過一部電影。一個人對自己認準的事、認準的道理不能堅持、不敢表達,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人生就是一幅自畫像,關鍵的幾筆不能畫歪了,不然就不好看了。演員更是自畫像,欣賞什么追求什么,往往是他塑造形象的準則。我不會為了掙錢而演戲。文藝作品應該弘揚民族優秀的精神,而不是一味追求金錢。市場大潮面前,我沒有辦法,但我同流卻絕不合污。就像當年跟我母親說的一樣,我不是一個戲子,更不是一個逗樂兒的玩物,我從不拿自己的事業開玩笑。
我為什么不去拍廣告,我覺得你演了這么多的戲,觀眾對你有了一定的信任。而現在的廣告相當一部分水分很大,有些是吹牛的,有些是害人的。你像一些女同志抹臉的東西,誰做廣告誰就是幫兇啊。這是一個原因導致我不敢做廣告,甚至我都想過,如果一個產品對中國人確實有好處,他敢負法律責任,我會義務地給他做。
說到我的性格,我覺著我有一種不平,這就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我,碰見什么事情我就愛說,我不大愛隱著藏著什么東西。我體會到作為一個人,你伸得直攤的平,別勾勾縮縮的。
作為一個男人,首先要有一種責任心,或者要有一種使命感,這種責任心是你對國家的責任心,你對社會的責任心,你對家庭、老婆孩子、親戚朋友等等一切親人都有一種責任心,另外還要有一種奉獻的東西,不能老想著索取。再就是要有一種承受力。我經常跟朋友開玩笑說,男人干什么的?男人就是堵搶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