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考試大綱》沒有整體閱讀的表述,但從每篇文章所設的題和做題思路看,沒有一篇文章的閱讀離得開整體閱讀。
所謂整體閱讀,是指無論讀一篇完整的文章還是讀文章的某個片斷,都應弄清三個問題:寫了什么(內容)——主旨是什么(表達意圖)——是如何寫的(表達技巧)。內容所涉及的考點是信息的篩選、分解、歸納、整合等;主旨所涉及的考點是詞語、句子含義的理解,寫作意圖的探究,思想情感的評價等;表達技巧和手法涉及的考點是手法的運用和審美鑒賞等。此外,內容與主旨的關系,手法與主旨的關系,內容推進拓展的方式等又涉及創作構思獨特性評價等考點,故這三個問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提高整體閱讀能力,是獲得閱讀高分的必由之路。
提高整體閱讀能力的方法很多,在這里僅介紹四種操作性強并切實有效的方法。
1.養成邊讀邊勾劃關鍵詞、句的習慣,培養敏銳的閱讀語感
文章的表達是有規律的,內容的起承轉合、情感的起伏變化、技巧手法的呈現都會在文章的關鍵詞、句中有所暗示。語感強的讀者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文中的關鍵詞、句,從而找到讀懂文章的途徑。
針對整體閱讀的三個問題,文章的關鍵詞、句大體有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體現內容層次的詞、句,如總領詞句、總結句,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段意中心句,內容層次轉換的詞句等。
例如賈平凹的《明月清泉自在懷》:
“讀王維的《山居秋暝》時年齡還小,想象不來‘松間明月’的高潔,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樣?!?br/> ……
“后來上了大學,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學友,也能時常獲得師長的贊許?!?br/> ……
“再后來深入鄉村,都為尋找王維的《山居秋暝》的那種燦爛意境,都為了卻‘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執著情結?!?br/> ……
“真正進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結婚、生子、住房、柴米油鹽,等等,才知道青年時代‘明月松間照’式的‘超脫’,只不過是少年時代‘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浮雕和順延。真正對王維和他的詩的理解,是在經歷了無數生命的體驗和閱歷的堆積之后?!?br/> 文中列出的時間詞,不僅表明文章敘述的線索,同時表明作者對《山居秋暝》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不懂到懂,由懂得淺到懂得深的過程,而且還提示本文的主旨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閱讀時應重點品讀后半部分的內容。
有些文章為了強調文意,常用一些表達層次的詞,如:“之所以……是因為……”“不但……而且……甚至……”“……固然……,但……”“總之”“綜上所述”“因此”“換句話說”“另外”“同時”等,借助這些詞語,我們也可以理清文脈,弄清內容層次,感悟內容、主旨的重點。
第二類關鍵詞句是暗示作者情感、主旨的抒情議論句,情感變化句,正反對比句,象征描寫句等。
例如《明月清泉自在懷》:
“人之一生,苦也罷,樂也罷;得也罷,失也罷——要緊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沒有月輝。哲學家培根說過:‘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靈秀?!斏系乃稍?,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寵辱得失而拋卻自在?又何曾因風霜雨雪而易移萎縮?它們自我踏實,不變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閱歷,萬年的長久,也才有了詩人的神韻和學者的品性?!?br/> 這是文中抒情議論的句子,從這些句子我們可見,作者贊美松、泉、石無論寵辱得失都從容淡定的精神,從而揭示“詩人的神韻和學者的品性”,是王維《山居秋暝》以及所有優秀詩文得以留傳千古的原因。這是作者品讀王維《山居秋暝》獲得的深刻的人生體驗,也是本文要表達的主旨之一。
再如本文另一段話:
“……我不止一次造訪過終南山翠華池邊那棵蒼松,也每年數次帶外地朋友去觀覽皇帝陵下的漢武帝手植柏,還常常攜著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邊盤桓……這些樹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過它們的骨干,三九冰凍裂過它們的樹皮,甚至它們還挨過野樵頑童的斧斫和毛蟲鳥雀的嚙啄,然而它們全都無言地忍受了。它們默默地自我修復、自我完善。到頭來,這風霜雨雪,這刀斧蟲雀,統統化作了其根下營養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盤”。這是何等的氣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嚴和人格與金錢地位、功名利祿作交換,最終腰纏萬貫、飛黃騰達的小人的蠅營狗茍算得了什么?且讓他暫去得逞又能怎樣?……”
文中畫線的抒情議論句揭示了人的精神品格與創作的關系,即遇到困難挫折,能“無言忍受”“自我修復”“自我完善”,并把這種困苦作為培養自己人格的“泥土”,孕育美好情操的“胎盤”,才能使作品的思想情操得以升華。
文中帶點的句子對比鮮明,可見作者鮮明的態度:贊揚敢于面對人生困苦,在艱難困苦中升華人格、磨礪情操的人;鄙視為金錢、地位、功名利祿而不惜降低人格的小人。
以上這些句子是作者的人生體驗,也是他更深刻認識《山居秋冥》的思想基礎。
第三類關鍵詞句是文中反復出現的詞句。
例如叢維熙的《孫犁的背影》:
孫犁辭世已然整整5周年了。此時,他的文魂正走在故鄉的土地上,走在溢滿荷香的花叢中。
我曾把孫犁的人文氣質與弘一法師(李叔同)聯系起來;盡管這種對接并不一定完全嚴絲合縫,但其清淡灑脫的文魂,卻與李叔同有著許多近似之處。當然因為他們所處時代的異同,其筆鋒涉獵的生活,由于歷史年代的差異而存在著根本的不同,但從其恪守文學的清淡和遠避喧囂的人文行為的軌跡去探尋,這兩位文學大師的生命的腳印,履痕卻極其相似。誠然,年輕時參加了革命的孫犁,不可能產生“晨鐘暮鼓”的禪佛思緒,但從拒絕塵俗(包括官場)的情愫上去體察,他們卻有著若干絕對近似之處。特別是到了20世紀的晚期,社會轉型孕生了若干浮躁之氣之后,孫犁仍然堅守文學初衷,這在中國當代文學星空中,怕是只有寥寥幾顆了。這里需要詮釋是,老而彌堅的孫犁,絕不是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存有疑慮——正好相反,一個蹲過牛棚、在“文革”中飽受凌辱、深深熱愛著這片土地的孫犁,對中國的偉大變革,內心是充滿激情的。
在悼念孫犁的諸多文字中,我曾見過另一類文字,他們在感嘆大師離世的同時,把老人禁錮于懷舊的世界里——中國文苑里倒有一些此類的人,始終不肯反思過去;而孫犁不是,孫犁只是拒絕時尚中的金錢因素對文學清純的腐蝕,導致文學精神移位而發出音響,他說:“文學要是與金錢聯姻,難免滋生婊子般的文字?!币蚨以诘磕顚O犁師長的文章中,使用了“一個清純文學年代的終結”的詞匯,以表示一個后來人對前輩人孫犁堅守清純田園的禮贊和追思。
還讓我們永生不能忘卻的,是孫犁從來不自視為師。盡管評論界把孫犁視為文學流派中“荷花淀”派的旗幟,但他從沒有承認過某某人是他的學生,并多次把這個文學流派說成子虛烏有。這與時尚中那些喜歡拉山頭、樹大旗,夢中也想當文苑精神圖騰的某些文官,在精神境界上,有著楚河漢界的根本區別。
……
靈魂圣潔是無價的——孫犁具有這樣的靈魂。
只有這樣的作家筆下的文字,才能贏得人文精神的永恒!
本文開頭“他的文魂正走在故鄉的土地上,走在溢滿荷香的花叢中”是全文的總領句。第4段的“還讓我們永生不能忘卻的……”是一個過渡,表明前文側重寫孫犁的文品和人品,后文側重寫孫犁“文魂”對文壇、后輩的影響。結尾從兩個方面總結:靈魂的圣潔——這樣的作家筆下的文字——永恒。
讀文僅了解以上這些是不夠的,我們還應當知道:孫犁的“文魂”是什么?他的什么人品和文品影響了文壇后輩,他的什么精神和文字是永恒的。把這些東西抓準了,才算真正讀懂了作者的主旨。從文中畫線的句子看,我們可以發現作者歌頌孫犁人品和文品時用的是下列同義或近義詞句:清淡、灑脫、清純、圣潔、恪守、堅守、老而彌堅等。而批判世俗和文壇的某些人時,卻用與之相反的詞或句,如:遠避喧囂、拒絕塵俗(包括官場)、拒絕時尚中的金錢因素對文學清純的腐蝕,以及他說“文學要是與金錢聯姻,難免滋生婊子般的文字”等。歸納這些正反反復出現的詞語,我們可把握到:孫犁的文魂應指兩個方面,一是他清新灑脫、充滿田園氣息、高雅脫俗的作品,另外是指他自覺拒絕世俗喧囂、拒絕金錢腐蝕、恪守文學清純高雅初衷的文人品格。這正是作者贊美孫犁的具體內涵,也是本文寫作主旨所在。
2.列提綱,避免閱讀過程中的斷章取義和答題時答案要點的疏漏殘缺
所謂列提綱,就是根據閱讀或提問的重點,從文章中提取相關的內容信息,然后對提取出來的內容信息進行精讀,分層提取關鍵信息,最后按一定的標準歸納概括出答案要點。
例如:讀魯迅的《藥》
問:請概括華老栓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答:華老栓是一個出身貧寒、愚昧無知、麻木冷漠、膽小自私、善惡不分的小市民。
答案中的五個要點是怎么來的?請看華老栓在全文中的行為提綱。
買藥前:反復摸兜里的錢,硬硬的還在——貧困,錢來之不易。
路上:屋里冷,倒覺得爽快,邁步格外高遠;路愈走愈亮——心情亢奮,對人血饅頭能治好兒子的病深信不疑,愚昧無知。
交易:抖抖地交出洋錢,被康大叔的目光刺得仿佛縮小了一半——膽小怕事。
得藥后:仿佛抱著十世單傳的嬰兒,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心里只有兒子,不問被殺的人是誰,是為什么而死的;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人血饅頭上,不僅愚昧無知,而且冷漠自私。
談藥時:對劊子手康大叔畢恭畢敬,視為救命運恩人,充滿感激之情;對為民眾獻身的革命者不同情,對利用出賣革命者而發財的夏三爺不憤怒,對搶劫夏瑜衣物的牢頭阿義不譴責,對茶客們誤解夏瑜不思考不分辨,聽之任之,甚至聽之信之——認敵為友,是非不分,麻木冷漠。
把以上提綱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去除相同的,保留不同的,即得出正確答案。如果不對全文的相關情節進行提綱式的梳理,華老栓的性格特征歸納難免發生概括不全的現象。
綜上所述,學會列提綱,不僅可以提高閱讀的速度,還能有效保證答案要點的準確完整。借助提綱進行閱讀和答題,是閱讀重要的基本功。
3.經常進行“用一句話概括閱讀核心內容”的脫口秀訓練,強化快速歸納整合信息的能力
例如:用一句話概括讀過的小說。
魯迅先生的《藥》講述了貧民華老栓用革命者夏瑜的血做藥沒有治好兒子的病的故事。
魯迅先生的《藥》講述的是革命者夏瑜的血被當做藥沒有治好華老栓兒子的病的故事。
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講了改革開放初期,漏斗戶陳奐生有了新的追求,后來因上城賣油繩買帽子巧遇吳書記、住了五元錢一晚的賓館而受人尊重的故事。
又如:用一句話概括……景物(人物、事物)的一個(幾個)特征
用一句話概括……段描寫的中心意思
用一句話概括……心理活動的幾個作用
用一句話概括……情節的幾個亮點
這是一種思維智力體操,經常做,熟練了,概括能力就出來了。
在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做這類訓練最好與列提綱、分層提取信息的方法同時進行,列提綱分層提取信息是基礎訓練,概括“脫口秀”是快速整合訓練,二者互為因果。
4.整體理解各種表達技巧和表達效果,形成閱讀鑒賞知識系統,提高文學鑒賞的實效性
閱讀鑒賞題歷來得分率低,原因有很多方面,而其中的一個原因常被大家忽略,那就是文體知識儲備不足,知識系統不完整。
例如,題目要求我們“分析作者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或者問“作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時我們的腦子如果不能相應地浮現出完整的寫作技法知識系統,或腦子里調不出相應的分析范例,就有可能造成面對題目要么束手無策、分析不到位,要么生搬硬套、答非所問。因此,形成文體知識系統是一項很重要的基礎訓練,我們平常所說的,基礎要牢固,指的就是各種知識系統的完備。
知識系統的建立是一個漫長、復雜、艱辛的過程,它需要不斷在閱讀實踐中加以總結完善,在這里,我們提供兩種方法:
第一種:演繹法,即找一些好的復習資料,看知識與方法的部分,把相關的知識要點整理成好記好背的提綱。例如“修飾手法知識樹”“表現手法一覽表”“文學意象一覽表”“布局謀篇一覽表”等,并且養成做題時聯想知識系統的習慣,在做題時經常把這些“樹”“表”過一遍,不斷地加深印象。
第二種:歸納法,即先收集最近一兩年各地的高考題,把每一篇設計的題目按題型進行歸類,然后按類總結設題和答題的基本規律,在此基礎上再運用這些規律去進行閱讀訓練。
以上兩種方法各有優劣,演繹法借助別人的成果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較省事,知識也較全面準確,但因為是別人總結的東西,容易犯吃不透、標簽化、概念化的毛病,故需要通過范例去認真理解概念的含義,千萬不可生搬硬套。歸納法是一種自己歸納的方法,會因經驗不足或取材不足而使知識系統有缺陷,而且這種方法做起來工作量也較大,許多人常因此半途而廢,故需要從具體的、小的、較容易的做起,一點一點積累。
下面介紹一個歸納法的范例。
如何解說文中一句話的含義
【歸納目標】
1.近年高考有哪些文章考了這類題型?
2.題目的問法有哪些特征?
3.設題者喜歡選什么樣的句子設題?
4.答題要關注什么問題?
5.答題可分幾個步驟?
【題目類型】
2009年全國卷《岳樺》(散文)
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義:
1.我仿佛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強的生命在掙扎中發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答:①在絕地中的樺為了生存而迸發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掙扎的代價是沉重的,③岳樺在經歷命運的打擊后面臨新的抉擇。作者用形象的說法,表達了對不屈不撓精神的贊美。
2.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一部分樺便應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再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
答:不幸的命運常常在毫無準備中降臨,樺的生命軌跡與生存環境因災難而發生了根本改變,它們將面臨新的抉擇。作者用形象的表達,揭示生命的無常,表達每個人都應象樺一樣正視并學會應對這樣的命運。
【歸納總結】(見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