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浙大來做什么?將來要做什么樣的人?”竺可楨老校長的兩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回蕩。每一個浙大人在剛入校門的那一刻,都會被問到這兩個問題。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沒有標準答案,但當你真正能夠回答這兩個問題時,對于大學和人生也就真正的參悟了。
那一年,我堅定地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上了浙江大學。一位學長告訴我:“在美麗的啟真湖畔有一群美麗的白天鵝。”當我帶著無盡的向往真正來到啟真湖畔時,卻遍尋不獲。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那時的迷茫與失落,也不會忘記是怎樣氣急敗壞地撥通學長的電話,但更讓我銘記終生的是電話那頭的回答。“啟真湖畔確實有一群美麗的白天鵝,每年飛來一群,又飛走一群,他們的一切思想和尖銳的性格都被柔和的湖面所包容。只要你嘗試著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只,你就能驚訝地領略到湖面的寬廣、天空的博大。”從那一刻起,我開始將心貼近湖面,感受其一世蒼茫。
從1897年建立求是書院開始,求是學子便經歷了一段血淚交織的革命史。在風雨飄搖的戰爭年代里,求是書院成為了眾多熱血青年的精神依托。抗日戰爭期間,竺可楨老校長帶著眾多求是學子西遷,從杭城始,直至1940年初遷到貴州的遵義、湄潭。七年湄潭辦學,浙大不僅碩果累累,培養出了以談家楨、蘇步青、王淦昌、貝時璋、陳建功等為代表的學界巨子,更被譽為“東方劍橋”。這些西遷的歲月,浙大以錚錚傲骨矗立在西部大地上,如火一般照亮了整個中華。
在學校,我也聽年長一些的教授講過四校合并的事。1998年,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四所學校成功合并。“那段時間的教學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來自四所學校的學生,無論是觀念上還是知識構架上差別都非常大。同樣的知識點,教給不同的學生,我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然而,在這個過程,我也發現,接觸不同類型的學生使得老師和同學的成長都變得非常迅速。”在我想來,這就是包容的力量。
走進浙大,你一定會聽到一個響亮的名字——鄭強。這位曾被浙大學生連續多年推選為“我最喜愛的老師”,這位擔任浙大黨委副書記的和藹的教授,這位與同學們走得最近,為同學們發出自己聲音的老師,這位在講臺上激情澎湃、神采奕奕的演講家,吸引著無數的學子。來浙大,不能不聽鄭強的講座,滿滿當當的小劇場,一場演講,一百余次的鼓掌,各種情感的堆疊,交織、融化在喝彩聲中。他,永遠站在學生的角度,包容他們的各種個性,為了他們的成長鞠躬盡瘁。他是同學們最喜愛的老師,他的筆桿在面對權利主義、腐敗政策時絕不亞于魯迅先生。
一個包容的大學應該擁有怎樣的情懷?在學習上,我們可以聽到各門類的課程,可以跟隨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和100多家社團共舞,和自己的興趣作伴,收獲青春的快樂;在科研上,我們可以和教授切磋琢磨,可以在試劑瓶里找尋新的天地;在校園里,我們可以和外國友人親切交談,交融中西文化;在閑暇時光,我們可以一起游走,在老和山頂,登高臨高覽勝。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在紫金港校區,你會驚訝地發現浙大是沒有大門的,石頭上金光熠熠的“浙江大學”和竺老的兩個問題,伴隨著來來往往的如織人流,這就是浙大的情懷。正如校歌所唱:“大不自多,海納江河。”這樣的一所大學,讓我在啟真湖畔,體會到白天鵝游走的歡樂,體會到綠樹碧波,慢慢悟出竺老兩個問題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