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的學習,中國科大給了我很多。如果只讓我簡單地談談感受,我想說這里放得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級少年班一位同學接受采訪時說的話,那時她已經拿到了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的確,沒有太多華而不實的東西,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除了媒體對學校科技研發的報道外,公眾有時甚至會將這所偏居小城的名校遺忘。
在中國科大,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為師者不會講課,院士也要靠邊站。90%以上的教授、副教授都承擔本科生基礎課或者骨干課的教學任務。“不要以為基礎課只是簡單的普及知識,對學生來說,最關鍵的就是一、二年級。因為基礎打得好不好,很可能直接決定學生將來能夠走多遠。”程福臻教授是國家級名師,也是我國電磁學專家,除了在國外進修交流,這幾十年他從來沒離開過本科生的講臺。
“1800”,中國科大師生和鐘情于此的考生及家長都知道這樣一個“中國科大恒數”,它就是連續多年來,中國科大本科招生一成不變的計劃數。
2001年,在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的大背景下,中國科大的本科生從原來1300人增加到1860人。當年,校方就明白了擴招帶來的后果:一是學生自習的地方緊張,二是任課老師排不過來。時任校長朱清時說:“每所大學都應有一個‘極限容量’,一個班20~30名學生,學生和老師間就會有很好的溝通和交流機會;如果是40~50人,就已經到了可以承受的極限;如果再多,上課就變成了‘報告會’,很多學生就會失去和老師交流、進入實驗室實際操作等機會。”此后,中國科大的新生人數再也沒有增加。在高校大規模擴招的形勢下,一直保持在1800人左右。這個數字也被戲稱為“恒數”。
中國科大正是因為常年都能堅守這樣的一個“極限”,才使得精英教育得以實現。“你們不是來學某個專業的,而是通過這個專業來學習讀書的方法。要盡量把基礎打扎實,不要想這樣讀有沒有用。”剛進中國科大的門,老師就這樣給學生打“預防針”。
中國科大所有專業,包括少年班和精英班,都很少專業課,大多數時候,他們都在進行基礎知識的積累。中科院院士吳奇先生說:“在學校讀書時,老師說,中國科大學生需要的是加速,不需要初速。如果上很多專業課,初速度比較大,畢業后正好做這一行的話,上升就很快,但后勁卻不大。”當大學越來越淪為“職業技術”教育場所時,中國科大仍然堅守教育的本源。上大學不是學一門糊口謀生的手藝,而是要訓練科學讀書的方法,訓練一種思維方法。這樣今后才可以做到厚積薄發,可以適應不斷前行的社會發展需求。這是中國科大對所有學生最基本的要求。
有媒體說中國科大的畢業生很多都會轉行,沒錯,但他們只看到了一點,并未看到中國科大畢業生在新的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究其原因,就是中國科大的基礎寬厚扎實,并且強調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的訓練,帶給學生的是“加速度”,而非“初速度”。這恰恰是令人一輩子受益的。
在中國科大,所有的一切都必須為教育讓路。20世紀80年代,當許多高校涌起下海潮時,中國科大便對所有師生頒布禁令:若要下海,就要離開學校。到了20世紀90年代,經濟學家鼓吹教育產業化時,中國科大也并未隨波逐流,不愿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增加學生負擔。這一系列的舉動,并非是中國科大特立獨行以嘩眾取寵,只是其堅守教育本源的心態寫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