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習慣稱學校為UIC,不為別的,只是因為它的中文名太長——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是第一所香港和內地高校合作創辦,并獲得教育部特批的院校。UIC成立于2005年,坐落于廣東省珠海市,全英文教學,并伴有博雅、全人教育等創新教育模式。
UIC擁有一支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師資隊伍,其中51%來自國外,26%來自香港。此外,學校還匯聚了港澳臺地區和韓國、英國、法國、尼日利亞、馬里等國家約4300名學生。每個學期的暑期課程以及國際交換計劃,更是將UIC推向更高的國際化水平。
UIC的國際化教育模式
UIC從建校初就走的是國際化路線。教授們平時上課以及同學們的演示、考試都是使用英語的。記得我剛上大一的時候,有些不適應,對于教授所講的內容只能聽懂30%。但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后,發現自己的聽力水平顯著提高。再加之課堂上積極與同學和老師討論問題,口語水平也有明顯的進步。之所以會取得如此明顯的成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學校的教學模式。在UIC的課堂上,你很難看到其他高校司空見慣的授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小組討論、項目合作、角色扮演、演講報告等。其中團隊項目合作是最為常見的形式。在學期期末的考評中,UIC也打破了期末考試“一家獨大”的局面,將平時表現納入評測。在這樣的“壓迫”下,學生的平時表現活躍很多。
UIC的國際化不僅體現在外語教學上,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對外交流的機會。如學校每年都會派學生參加香港會計師公會個案分析比賽、英語辯論大賽、高桌晚宴等。UIC的高桌晚宴模仿劍橋大學設立,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禮儀和綜合素質。我有幸參加由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以及美國駐廣州大使館領事為嘉賓的高桌晚宴。
UIC的國際化路線不僅僅局限在校園內、學期內與外教和國際生交流,還有暑期課程和國際交換項目。UIC的國際交換項目眾多,如與巴黎政治學院、首爾大學以及美國多所大學等交換培養。通過學分轉換,在境外修讀相關學分的同時體驗境外的學習氛圍。UIC國際交換生去國外高校學習一般都會有一學期或一學年時間,而暑期課程則注重讓學生短期內到世界各地去體驗不同的文化。每年寒暑假UIC國際交流中心為學生準備了許多項目,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法國、意大利、韓國等學校的國際暑期課程,赴美暑期實習、歐洲體育文化之旅、東南亞義工服務、日本滑雪冬令營、臺灣文化之旅和絲綢之路體驗等項目。在為期4周的暑期課程中,同學可選修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并可將學分進行轉換。
我有幸被學校選拔參加英國劍橋大學的國際暑期項目,修讀國際政治課程。劍橋大學是一所世界知名的優秀學府,暑期課程面向全世界開放,學生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大學,此次中國只有兩所大學有學生團去劍橋,一個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另一個就是我們。UIC所提倡的課上主動發言,讓我在劍橋大學的學習中深深受益。同時也讓劍橋大學的教授記住了,原來中國學生也會在課上參與討論并積極發表看法。在劍橋大學學習之余,我同時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感染,并觀看了英國有名的歌劇,參觀了大笨鐘、倫敦眼等著名景點。這些都開拓了我的視野,我很感謝能有這次機會,這也是其他國內大學很難賦予我的經歷。
大陸首所博雅教育大學
博雅最早在古希臘被提出,它的理念在于讓學生學到更多非專業性知識,從而健全其知識結構,塑造通識類精英人才。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博雅教育被廣為采納。而在我國內地,UIC是第一所以博雅教育為理念的學校。如今,博雅教育的理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優秀學校所認可并效仿。
博雅教育在UIC被稱為General Education,簡稱為GE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選修專業外的課程,如小語種、藝術、文學、影視等。聽法語歌多了,我一直夢想著自己能夠講一口流利的法語,更想去法國體驗一把浪漫。當新學期伊始,在GE課程中看到法語課時,我毫不猶豫地報名了。我的法語老師Sophie來自法國巴黎,曾在香港大學任教過一段時間。她特別好玩,經常會讓我們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在實際的交際中體味法語。在她的課堂上不僅能學到純正的法語,更能體驗到豐富的法國文化。我身邊的同學也都選有其他不同的博雅課程,私下交流的時候,大家都很喜歡這種自由選修課程的方式。
全人教育造就綜合性素質人才
全人教育是課本外的學習理念,著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其中包括八大模塊,分別是大學之道、環境意識、體驗拓展、藝術體驗、義工服務、情緒智能、體育文化和逆境管理。
全人教育的課程基本都在課堂外進行學習,如深受同學們喜愛的體驗拓展課程就是在戶外基地進行培訓。在大一的體驗拓展中,同學們被分成不同的小隊,在各自的隊長帶領下,按照不同的角色和分工,共同完成團隊合作項目。這樣的拓展訓練,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交流、協調能力,還有團隊合作能力。
在大二的環境意識中,老師帶我們去紅樹林保護區,對植物進行觀察學習,并以團隊為單位完成了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項目。那次課程,我和我的組員一起完成了薇甘菊(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在校園的分布圖以及保護宣傳。從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根本沒見過薇甘菊,也很少有機會能夠與這些生物有近距離的接觸。但是在那次環境意識課程中,我們不但學會了制作植物標本,而且熟悉了薇甘菊的生物習性。以后每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時候,我總會下意識地研究下它們的生物學特征。我想,這大抵也是那次課程的“后遺癥”吧。
體育文化應該是大家最喜歡的課程了,因為不僅可以根據興趣選修諸如高爾夫、網球等比較高端的體育項目,也有機會學習舞龍舞獅等傳統項目。義工服務則會要求同學們定期去孤兒院和老人院等地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還有逆境管理中的孤島求存等,這些有趣的課外實踐課程,十分受同學們的歡迎。
獨一無二的“Hall”文化
如果你不愿受“社團”二字的羈絆,或是討厭上莊的壓力和疲勞轟炸,卻又熱愛集體活動,你可以當個“Hall人”,好好享受“Hall文化”。
“Hall”是指學生居住的宿舍樓,俗稱“舍堂”。在香港,Hall文化很普遍,但在內地,UIC則有著獨一無二的“Hall”文化。Hall對于學生而言不僅是宿舍,更是生活圈。Hall是指學生居住的宿舍樓,學生以它為單位組成社團。Hall文化是指活動以整棟樓的樓層為核心展開,Hall居住著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每棟Hall都有不同的風格,每棟宿舍樓都有自己的宿舍會,由學生和舍堂老師組成,還有港澳臺生、國際生和外教入住,同學們可提出申請與國際生成為室友,增加互相交流,這更是UIC宿舍多元文化的體現。
學生在參與、組織Hall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鍛煉領導能力,同時培養團隊感。這正是UIC博雅教育和全人教育的重要方面。宿舍會致力于管理照顧同學的生活和幫助同學們解決日常問題,還定期為同學們舉行不同主題的活動,以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如感恩節的火雞派對、糖水會、星座派對、登山遠足等。
總的來說,UIC正是一所朝氣蓬勃,充滿希望的大學。雖然UIC地方不大,也很年輕,但是UIC卻聚集了世界上許多一流大學的名師,運行著香港模式的西方先進大學教育體制,這在當前的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在UIC我不僅接受到了博雅、全人教育,還體驗到了Hall文化和國際化氛圍。這一切都會在我成長的路上起著積極的意義,讓我無悔當初的選擇——UIC,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