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喜歡用“點頭”來形容領導者同意某一計劃或同意下級及老百姓的某一要求。“首長點頭了”,“領導點頭了”,這一定是好消息,它說明首長已作出決定采納你的意見和要求。因此,點頭人往往就是領頭人。但我所說的點頭人,雖然也包括一部分領頭人和帶頭人,不過,不是專指領頭人,還包括一些事事都表態、都點頭,也就是事事都稱“是”,都歌功頌德一番的人。
錢鍾書先生把“點頭人”界定為無是非觀、事事都點頭的唯唯諾諾漢,是很準確的。對于這種人,古今中外的作家筆下已有不少描述。錢先生引用的朱敦儒的《憶帝京》就把這種人的特征概括得很好,朱曰:“你但且,不分不曉,第一,隨風便倒拖,第二‘君言亦大好’;管取沒人嫌,便總道先生俏。”
我很欣賞朱敦儒所概括的“點頭人”的兩個特點。第一特征“隨風便倒”,說得相當中肯。點頭人,其實也就是所謂“風派”,看各種大氣候、小氣候行事。先不說朱敦儒的時代,就說我們生活的時代,這種隨風便倒、隨風點頭的現象真是“不勝枚舉”。“我是墻頭草,風吹兩邊倒”這句民謠,已成了許多人的生活寫照,于是,點頭人與墻頭草成了同義語。什么風來表什么態,什么風來點什么頭,這已是我們共同的政治經驗,也是共同的悲劇。就人文科學領域來說,我的一些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朋友,就因為連連點頭而十分狼狽。在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運動中,“中央”先是說人民公社的特點一大二公,應以公社為基礎(即以公社為經濟核算單位),我的同行們馬上說“對!”并作文章加以論證,說明“以公社為基礎”的十大好處;不久,“中央”又覺得以公社為基礎不妥,強調以“大隊”為基礎,我的同行又說“對”,并又寫文章加以論證,說明“以大隊為基礎”的十大好處。原以為到此為止,但是不久,中央又認為以大隊為基礎不妥,應以“小隊”為基礎,我的同行們又稱“是”,并又寫了文章加以論證,說明“以小隊為基礎”的十大好處。不管吹來的是什么風,都一律稱是,一律點頭,一律確證其“英明”。這也屬先“大膽假設”,然后“小心求證”。人文科學其他領域的其他朋友,對此也都有“深刻的體會”。本是科學工作者,當了這種隨風倒的點頭人,自然就沒有學者的尊嚴和“威信”,所以“文化大革命”后,社會上諷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說:“搞哲學社會科學的人,那個哲學,是口字加折字,就是說,從他們口里出來的話要打折扣。”聽了這話,我的同行們都覺得臉紅,但又覺得老百姓真是一語中的。不過,想到“其他部門”,想到宣傳部、政治部、報紙、刊物、電視、廣播,更是如此,更需要打折扣,也就心安理得了。
朱敦儒說的點頭人的另一特征:“君言也大好”,也很有意思。他指的“君言”自然是指“你說的”,但如果我們把“君言”聯想到“最高指示”,則更有意思。“文化大革命”中的“君言”,一句頂一萬句,“句句是真理”,句句好極了。可是,后來發生一個問題:“文化大革命”已變成大內戰,全國亂成一團,千千萬萬革命干部、知識分子都被打成“牛鬼蛇神”,到處都是“黑幫”,到處都在“打砸搶”,到處停工、停課,而最高指示卻說“形勢不是小好,也不是中好,而是大好”。面對社會現實,要不要對這一最高指示點頭稱是,實在是一個問題。我記得當時學習這一指示的時候,沒有人表示異議,均屬朱敦儒所說的,人人都點頭贊道:“君言亦大好。”這時,“大好”便獲得雙重意義:一是最高指示大好,二是“形勢大好”,兩點一加便是“關于形勢大好的最高指示是大好。”我當時也是如此點頭表態,也屬“君言大好”派。經過政治運動的鍛煉,我們都成熟了,知道重要的不是分清是非,而是點頭表態。一點頭,就安全了,安心了,安穩了,即使內戰戰得洪水朝天,我們也可以“穩坐釣魚船”了。不必多用頭腦,只須點頭,“點頭”實在是處世法寶。不過,后來,大約十年之后,我又悟到當時一味做“點頭人”實在是沒有良心的。為了保全自己而點頭,而說假話,不管什么指示都“應之如響”,實在是極自私的。例如對“形勢大好”的指示連連稱是,就是承認“打砸搶”是對的,把千百萬民族的精華——知識分子打成“牛鬼蛇神”是對的,無數冤案假案所構筑的文字獄和其他牢獄是對的,這不是明明在拍賣最不該拍賣的良心嗎?
我雖然欣賞古代思想者對點頭人的描述,但也知道他們的“時代局限性”。他們大約只知道當點頭人容易,不知道當點頭人的艱難與辛酸。他們恐怕不知道在中國當好點頭人實在不易。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運動頻繁,時代風云變化萬千,而且政治格局常常是兩極對立,社會生活常處于“你死我活”的緊張狀態,而人們在兩極中作選擇就非常困難。今天對這一極點點了頭,明天對立的一極翻了案,就要清算昨天的點頭,于是又得點相反方向的頭,轉過來轉過去,點頭也點得很辛苦,很痛苦。最高的點頭人自然方便,一點即定乾坤,而中下層的點頭人,包括身為部長、省長、市縣長等點頭人可就麻煩了。他們點頭之后往往要被左右掌嘴。一會兒從左的方向被打嘴巴,一會兒從右的方向被打嘴巴,左右開弓,雖然把頭打正了,但也把頭打呆了,點頭人變成呆頭呆腦了。知識界的點頭也很艱難。有一位資深的老學者告訴我,說他在清算俞平伯、清算胡風、清算右派分子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清算“走資派”及“反動學術權威”時,都緊跟,都點頭,每一次運動都在自己的臉上畫了一筆,最后,因為政治運動太多,結果把自己畫成一個丑角。
此外,古代思想家恐怕沒有想到中國當代點頭人還有一層大苦衷是值得同情的。這是處于領導層中的人,也就是點頭人兼領頭人的人,時時要遇到“大是大非”的問題,每一次政治運動均有神圣的名義和不容爭辯的理由,而且還直接涉及到自己的政治地位。點不點頭關系極大,點了頭便能保住烏紗帽,不點頭就會丟掉烏紗帽。也就是說,點一點頭,頭上的桂冠就還在;不點這個頭,頭上的桂冠就沒有了。而桂冠、烏紗帽又關系到房子、車子、妻子、兒子等各種現實問題,也就是關系到家族命運的大問題。因此,即使明知不對,良心過不去,但為了眼前的利益,也只得先點頭才說。這樣,慢慢地也就形成官場上的一套點頭把戲。只要是上頭的點頭人點了頭,我下頭的點頭人就一律跟著點頭,點了再說。點頭歸點頭,行動歸行動,會上點了頭,會下可搖頭。這樣一來,就使人難以判斷點頭是真是假,于是,點頭人就慢慢地變成滑頭人,點頭政治變成滑頭政治,滑頭主義大為盛行,當部長變成演部長,當省長變成演省長,長官階層變成“做戲的虛無黨”(魯迅語)。
盡管點頭人也有痛苦,但比起那些不隨便點頭,著意保持頭顱之尊嚴的人,還是安寧幸福得多,所以點頭人還是不斷繁殖,到目前為止,點頭人已遍布各地,而且都已掌握了一套點頭術,也可以叫做政治心術。無論時代怎樣轉換,政治氣候怎樣變幻無窮,他們都會應付自如地發出一套態度鮮明的“堅決擁護”的致敬電、表忠信,討論匯報,而且可以做到句句動聽,字字動人。
也許因為我自己把點頭術看得太熟了,所以覺得有原則的領導人和無原則的點頭人是很不相同的。如果一個社會中的領頭人階層,充滿著只會點頭的油子,充滿著滑頭人,這個社會早晚是要滑到黑暗的深淵中去的。(摘自《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