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級教師馬骉在他的報告《語文教學必須返璞歸真》中講到他第一次在臺州開課的情景。當時聽課學校并不知曉開課內容,刻意安排一班差生讓他上課。上課開始,馬骉問:同學們喜歡語文課嗎?對馬老師上課有什么要求?學生的回答卻是:不喜歡語文課;喜歡上課本上沒有的課文;喜歡老師上課有趣、開心。一向上課以滿足學生需求為第一位的馬骉犯傻了,但很快鎮定下來,臨時把打算在溫州上的課拿來。結果眾望所歸,一堂課在學生的滿懷期待中開始了,課上得很成功。
馬骉老師在長春的授課也是如此開始,從感謝學生的歌聲開始,從走近學生開始,從認知生物知識開始,彰顯著他的大度與和善,智慧與樸實,高度與平凡。讓文本發揮著作用,讓思想碰撞著火花。
這一次開課他也問了相同的問題,也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究竟老師會上什么課呢?這樣的猜想顯然觸動了學生們的好奇心。這樣一開始在老師和學生間就達成了一種情感的交流——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學生對老師的好感。馬骉老師豐富的課堂經驗與智慧在此就很好地顯現出來了,他過渡得很漂亮,選了一個孩子們都感興趣的方面——故事《河豚子》。馬骉老師有這樣的本領:一是講故事的生動性;二是與學生交流的幽默性。《河豚子》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故事,其中也不乏懸念,馬骉老師抓住了這一點,他利用猜讀的方法,把這個故事前一半的內容告訴了學生(投影在多媒體屏幕上,并很有感情地朗讀),后半故事讓學生自己想象。馬老師盡量讓每位學生講述自己想象的后續內容,并做一些精彩有趣的評語,之后亮出《河豚子》的后半部分內容,再之后逐漸進入教學重點:感受親情的力量。
我發現馬老師的故事猜讀教學與美國的整體閱讀教學法很相似。美國整體閱讀教學常按以下步驟展開閱讀教學:1.學生根據題目和文章開頭提出假設,猜測內容和情節。2.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推理,驗證假設成立與否,猜測是否準確。3.深入閱讀理解,不斷修正自己的假設。直到讀完整個故事,體會情節的合理性。有一點,馬老師在開頭介紹河豚有關知識時應點一下,文中的河豚子,應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