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發展,時代變遷,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面對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現狀,試圖從教育與文化發展的雙重視角,來探討學校教育中民族音樂傳承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如何有計劃地分階段、分步驟地將文化部門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的教育資源,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學校;音樂教育;民間音樂;傳承
一、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的歷史及現狀
翻開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音樂教育都是在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中曲折前進的。從西學東漸到學堂樂歌。西式音樂教育實質上充當了中國音樂基礎教育的“催生劑”。1927年,蕭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創辦了上海國立音樂院,從而掀開了中國音教史新的一頁,走了一條不折不扣的西方專業音樂教育之路。
作為一種異質藝術文化,為了順應當時的時代潮流,中國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們選擇了西方的教育模式。現如今,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已經發展到擁有9所專業音樂學院,300多所音樂二級院(系)和無數所為達到綜合院校標準而正在建立音樂系的綜合大學這一欣欣向榮的局面。然而,由此又衍生出一系列的問題:以西方歐洲音樂為中心論、中國音樂落后論、大量的中國民間音樂以及豐富的少數民族音樂游走在教學大綱之外。我們這些“科班學生”的知識結構大概基本如此:不懂傳統音樂,卻淺薄地認為它落后。
二、民間音樂不能在不經意間滅亡
社會的開放和經濟的發展使我們了解了更多的外來文化,不少人開始追求新鮮藝術時尚的潮流,而疏忽了本民族固有的藝術精粹。表面上看民間音樂還在靜靜地流傳繁衍,然而它在社會上的重要性已經慢慢丟失。以電子音像產品為主的新時期音樂傳播文化使大眾的音樂欣賞渠道變得無比廣闊,口傳心授的民間音樂已經逐漸寫入了教科書。
如果意識不到這些問題,那么可貴的民間音樂遺產就會在不經意間消散。本世紀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中國的昆曲被列為世界首批19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一,到2009年,我國已經有古琴、南音、侗族大歌、粵劇、藏戲、花兒、呼麥等29個項目列入該名錄,中國成了世界上列入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
三、揚州民間音樂資源的內涵與特征
揚州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有著深厚的文明史和江淮文化底蘊。民間音樂非常豐富且流傳廣泛,最具代表性的民間音樂如揚劇、揚州清曲、揚州平話、道情等。這些都來自于揚州人民的生活,與該地區民眾的生產、生活和交往經驗密切相關,并有著豐富多彩、令人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
就拿揚州清曲來說,始于元,成于明,盛于清,又稱廣陵清曲、揚州小曲、揚州小唱等,有500多種曲目、140多個曲牌,是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江蘇民間曲種之一。清曲音樂屬曲牌體,伴奏以絲弦為主,曲詞優美,意象深遠。這些充分的資源既有傳統的文字記載資料、音像資料,也有現代的網絡音樂形式等,完全可以納入地方高校音樂教育體系,這樣既在弘揚、傳承和保護本土音樂資源的同時,又將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內容健康的文化精品納入地方高校音樂教育體系,對大學生進行藝術熏陶,確實有利于加強民間音樂保護、傳承意識,并激發大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地方高校開發和利用本土民間音樂課程資源的文化與教育價值:地方高校開發和利用本土音樂資源,一方面可以傳承和弘揚傳統音樂藝術,保護區域藝術文化生態的平衡,另一方面對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也將具有極為重要的建設性價值。
1.實現對本土民間音樂文化生態的保護
揚州民歌豐富繁多,20世紀80年代,揚州文化部門創作組曾編輯了三冊《揚州民間音樂資料》,輯錄了揚州民歌近千首。《拔根蘆柴花》就是栽秧號子的代表作品,它既有江南俚曲的委婉纏綿,又兼北方的高亢嘹亮,現已唱紅大江南北。另一首邵伯民歌《撒趟子撩在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了亞洲民歌。
另外,揚州的文藝團體在向高校介紹本土民間音樂方面也作出了不小的貢獻,2010年,由揚州曲藝團和揚州大學藝術學院共同主辦的《曲藝50年揚州大學專場演出》,給高校的學生們帶來了視覺和聽覺的共同享受,這些高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通過他們的欣賞形成感受之后,不僅可以在更多的觀眾心中產生共鳴,還可以將揚州本土音樂的魅力傳遞給更多的人。
2.促進對本土民間音樂文化的弘揚和發展
民族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具有主體性、基礎性和開放性。民族音樂文化在具有自身根本特征的基礎上,是一個傳承與發展相結合的概念,學校音樂教育,在時代發展的高度上,應將民族音樂作為最重要的文化資源,引進到音樂教育中,并將其作為音樂教育最重要的基礎,讓每一個學生浸潤在民族音樂的環境中,并以開放的心態吸收人類一切優秀的多元音樂文化。
揚州大學藝術學院近年來為保護和弘揚揚州民間音樂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近年來成立了揚州民間音樂研究所,這是第一家專門研究揚州民間音樂的機構。揚州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如夏峰、戈弘、韓月波等受聘為特約研究員。此次民間音樂研究所的成立,意味著民間音樂將走出大學,面向社會。在研究范圍上,不只局限于揚州本地,還將對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民間音樂進行整理、研究。并定期組織音樂家們外出采風,并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刊登在《揚州民間音樂文化論壇》上。
熱心傳統藝術的工作者們極力在補救民間音樂,但大多數人的辦法是研究、尋根、探古、溯源,這當然好。但忘了最重要的是推廣、普及、融入潮流,注入時代新鮮的血液。像過去解放初期文藝工作者大舉深入民間探訪挖掘音樂資料的情況不多見了,代替的只是無休止的學術研究和學術論文。誠然,藝術需要學術,但藝術不等于學術。至少現在,我看不到民間傳統音樂的光明,期待改革。
(作者單位 江蘇揚州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