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教育改革浪潮洶涌澎湃的今天,作為實施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學科——歷史教學怎樣走出狹隘的人為空間,還歷史教育教學以本來面目?不少戰斗在第一線的老師進行了大膽探索和有益嘗試,不乏真知灼見。但卻忽視了環境教育問題,筆者斗膽提出兩點不成熟的思考,以期拋磚引玉。
一、必要性
1.時代的需要
在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的今天,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當今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其實質意義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可見,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必將是既注重經濟效益又注重生態效益的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現在的中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棟梁,如何造就這一代人,學校教育特別是學科教育的內容影響重大,因此,中學教學中必須注重環境教育。
2.培養人才的需要
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高考各科試卷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有關環境保護的試題。近年來,和環境保護關系密切的地理、生物學科重新登上了高考歷史舞臺。這說明,對基礎教育發揮重要導向作用的高考將更多地關注環境保護問題,高校選拔人才也將把是否具有環境意識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為了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中學教學必須要有前瞻性,從各方面滲透環境教育。
3.發展地方經濟的需要
目前,不少地區都把發展旅游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來抓。豐都地方經濟的發展更是概莫能外。因此,全體動員,全民參與,努力營造優良秩序、服務環境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教育如何使廣大師生的環境意識不斷得到提高,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自覺遵守法律法規,運用所學知識積極參與本校和社區的環保活動?靠“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教學活動及其點滴轉化。
二、列舉
在歷史課中滲透環境教育,就是要同學們吸取歷史上的教訓,學會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切莫對大自然掉以輕心,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完美的統一。
以日本史為例。二戰后日本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到60年代末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但這種發展使得環境負荷大大超過了環境承載力,釀成了多起公害事件,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最具典型的就是四日市事件。當時,因為原有工業區的土地用水和運輸能力已經不適應經濟高速增長的需求,迫切需要在沿海地帶興建新的工業區,四日市以其明顯的區位優勢成為選中地點。自1959年日本政府在此建成第一個石油聯合生產裝置后不久,周圍居民就開始出現了哮喘等病癥,但石油生產規模仍在擴大,大氣污染也因此不斷惡化。當第二個聯合生產裝置于1062-1964年運行時,污染達到了最嚴重的狀態,當時的監測數據表明,磯律地區的SO2濃度大約是非污染區域的8倍。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公害病患者不斷增加,甚至出現了患者因無法忍受病痛而自殺的悲劇,在社會上引起巨大震動,其影響一直延續了很久。
“四日事件”說明,盲目地發展經濟,開發自然將會造成天災人禍。我國曾經一段時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做法所引起的嚴重后果也證明了這一點。事實上,在這一歷史時期工業化國家的許多地區都爆發了危害程度不同的公害事件,對人民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造成了嚴重威脅。今天,我們重溫這段歷史,依然可以得到很深刻的教訓,改變以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保護自然、保護人類,不僅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我們追求的永恒主題。分析教材時,教師如果有機滲透這一環境教育材料,一是可以培養學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行為習慣;二是可以發展學生能力,讓其深刻理解人和自然的關系應該是辯證統一的唯物主義道理;三是可以拓寬學生視野,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獻身科學的欲望。
(作者單位 重慶市豐都縣第三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