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錢學森之問”是關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那么小學數學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那就應著重從教材改革方面論述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創新;實用性;實踐;論文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是關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錢老指的“杰出人才”是指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有自己獨特、創新的東西的人才。中國的教育者也意識到了這點,進行了多次的課程改革,教材也一改再改,不斷完善。但調查中發現,現在的教學還是“穿新鞋走老路”,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有超過40%的課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只看見教師不斷地在說,看不見學生動口、動手。課堂上靜悄悄的,看上去課堂紀律很好,井然有序,可是學生并沒有積極思維,是被動地在學習,有一種被教師牽著走的感覺。這種安靜嚴重制約了學生智力和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本人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除了教師因素之外,最大的問題在于現行教材改革力度不夠大。絕大部分的教師還只能是“教教材”,不能做到“用教材”。如果我們能在教材上做出改革,引導教師、迫使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才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小學生可塑性非常強,最具有創造力的思維,那我們就要充分發揮小學數學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本人認為現行數學教材應增加這些內容。
一、增加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在“用數學”中培養創新思維
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用,然后更知不足。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對具象的東西感興趣。如果我們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不斷解決身邊的問題,這時的數學就不再是抽象的了。如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代課老師讓孩子算搬磚頭能賺多少錢,孩子算得多認真呀!菜市場里不識字的農民算賬特別快,而讓我們的學生去買菜,他們還不知如何去算賬。這是嚴重地將書本知識與生活相隔離,所學知識不會用,又怎能談去創新呢?因此,課堂教學中必須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問題引入到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以此來處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組教材內容。例如學完乘除法后,課堂上模擬菜市場情景,讓學生當一回老板和顧客,讓課堂變成生活。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時,可直接出示這樣的圖:
讓學生嘗試用圓規畫出來,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就會逐步去探索圓的特征。學生在掌握了特征后,讓學生當一次設計師,設計出各種美麗的圖案。這樣,內容的增加就會引導教師將課堂逐漸開放,學生在用中知道不足,就會去探究,在用中就會有發現、有創造、有突破。
二、增加數學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發現不足,培養創新思維
英國教育學家薩德勒認為:“學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學校以內的事情更重要。”可以說實踐活動是課本知識的延續,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走向社會,通過查閱資料、參觀、調查,在參與生活中體驗生活,增長了許多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這些知識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判斷力和推理能力,擴大了學生自由探索的空間,學生的視野開闊了,思考的空間增大了。總之,實踐活動能把課堂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使其在活動中受教育,在活動中長知識。
而我們的教師在處理一些實踐性的內容時,為了教學方便,省略了學生實踐這一環節。這表現在:一方面,這些實踐內容占的課時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評價學生時方式單一,使教師只局限于書本知識點的學習,而忽略了實踐內容。可以用單獨一個單元來安排綜合實踐內容,這樣教師不得不安排學生去實踐。學完土地面積之后讓學生測量學校每幢教學樓、操場、綠地等面積,還可以測量居民小區的面積。通過實踐得出測量大面積時比較煩瑣,就會探究先進的測量方法。再讓學生去調查珠穆朗瑪峰是怎樣測量的,海洋深度怎樣測量,星球之間的距離如何測量。學生的眼界開闊了,自然就會去思考、去創新。又如,在學完“利息和利率”內容后,讓學生到銀行去參觀,并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存錢、取錢等活動,記錄銀行的利率。學生記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問題了:“利率是什么啊?”“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啊……”這培養了學生留心觀察周事物、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地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聯系起來。還可以讓學生逐步去認識基金、股票等,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在實踐中感覺到許多知識的不足,因此就會產生學習需求。那時的學習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為了生活而學習,是主動地去學習。在實踐中學生會發現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會萌發各種新奇的想法,這就是創新思維的萌芽。
三、增加數學小論文寫作,在反思中培養創新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某一個數學問題會有自己的見解、評價;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用到許多數學問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有過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教師指導學生將所思、所想、所感記錄下來,這就成了數學小論文。教材中可根據學生年齡段特征作適當安排。如低年級可以直接讓學生寫數學日記,將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記錄下來;中年級可指導學生寫數學童話,將數學知識與童話故事結合起來,學生會興趣盎然;高年級可指導學生寫些有深度的文章,融進自己的獨特思考。學生會在不斷的總結中反思自己的思維,長此以往就會有新思維出現,這就是創新能力。
學生的創新思維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需要從小培養。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觀念、不斷創新,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從而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作者單位 江蘇省寶應縣涇河鎮中心小學)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