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學習,三分課內,七分課外。”而當前初中生的課外閱讀現狀卻不容樂觀——閱讀偏向膚淺化和低俗化,學生的課外閱讀急需“干預”。因為申報“十一五”課題《校園文學社團生命力重鑄的研究》:學校準備從語文課中抽出一節課,通過文學社團活動,對學生課外閱讀進行有效導引。
文學活動課首先在我們七年級施行,首先是預熱階段。這個階段我們每周用一節語文課開設校本課程“文史課”,這是不用帶語文書的語文課:專門介紹文史知識及名著導讀等知識,專人備課準備資料,這些內容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能為課外閱讀指路。然后是加溫階段。語文組內開展“課內文學活動課”賽課比賽,地點,學校閱覽室,剛剛到閱覽室上課,學生那個興奮,老實說,一開始誰也不知道這課該怎么上,有的上成了閱讀分析課,有的上成了“課堂故事會”。面對課內文學活動課老師們也在爭論,大家都在摸索。最后初步形成了三類課型:“教師指導模式”。完全由教師指定一篇文章,教師全程指導,如何閱讀,如何通過標注、摘抄和寫感悟的形式吸收文章的精華。接著進入“師生互動模式”。即一半時間學生用于閱讀,一半時間教師集中交流學生的閱讀提綱,談閱讀感受和收獲。這個過程要求學生在20分鐘內自由選取讀物,自主閱讀,后階段教師通過互動檢查學生的閱讀成果,下一節語文課教師還要點評“優秀閱讀之星”。最后是學生自由讀寫模式。這類課教師只在課前或課后做幾分鐘指導,保證學生40分鐘的讀寫時間,當然,教師還要個別指導和調控,并選擇優秀作品及時形成“班刊”展示,并在下節課互相展示,自由評改。幾年來的實踐,有不少東西值得好好反思。
一、小組通力合作
初期的活動課學生閱讀的“選擇性”不強,為了確保文學活動課的“有效性”,我們采取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方法:我們將學生嚴格定位,有小組,有分工;小組內有任務,有競爭。規定每堂課學生要完成一定量的摘抄,后來發展到組內成員每次合作完成一個小讀書報即可,讀書報要在墻報粘貼,我們還出過幾本讀書心得合集,既是獎勵,也是給學生示范如何有效讀書。
二、教師有效“遙控”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課外閱讀重導不重教,你別看語文教師活動課只有幾分鐘的“活兒”,但是老師其實并不輕松,“教是為了不教”,反言之我們的文學活動課“不教是為了更好地提高閱讀水平”。為此教師就得不斷地動腦筋:初期選擇書籍要因材施教,坐不住的孩子可以讀點故事類的《小小說選刊》;語文基礎好的可以讀點“美文”;表現突出的可以自由閱讀,包括把自己的書帶到課堂上來讀。文學活動課也不是一下了之,剛開始學生的摘抄我們可是要本本過目的,部分質量不佳的要本本“批改”,還要評優搞展覽,激勵的手段越多效果越明顯,課內文學活動課的真正目的,首先是讓孩子熱愛閱讀,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其次才是有效閱讀,為寫作做積累。
三、氛圍需要營造
每學期一次的“讀書節”,每周一次的“讀書沙龍”講座,每周一次的櫥窗展覽,有新書推介、名著導讀、文學沙龍,這些材料的準備都理所當然成了教師的分內事。我們還花大氣力辦好校刊《晚飯花》——學生活動的大舞臺。我們的課內文學活動課其實只是一個引子,它當然不能代替學生的課外閱讀,它是架設學生課外閱讀的橋梁。
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我們準備在課內文學活動課的基礎上開展“名著閱讀交流與測試”的研究,外面流行“考級”,我們也來個名著閱讀水平評級,我們準備設計“參考篇目”“必考科目”,既重視學生閱讀的數量比賽,也講究閱讀深度的測試,有人說語文老師是“一個帶著鐐銬跳舞的舞者”,這個鐐銬就是應試,只有應試是不行的,沒有應試是萬萬不行的。而跳舞就是我們要努力尋找一個應試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平衡點,盡管前途艱難,但我們仍然要“跳舞”。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市贊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