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自主發展是指教學中要通過“自我定向、自由選課、自定步調、自主研究、自我反思”等方式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使學生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進而成為主體性的社會成員。我認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是我們教學中的出發點和歸宿。
在音樂教學中,新課標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即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我認為,在音樂教學中更應該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這樣更能提升音樂教學質量,讓學生從“樂”來到“樂”中去。
一、教師引領,以情動情
音樂教師要按培養目標和音樂教學的目的,使學生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由懵懂到成熟,并糾正學生學習音樂的錯誤認識和不良行為習慣。音樂教育還是師生共同交往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應該既有師生的語言溝通,又要有音樂方面的情感交流與熏陶,在這樣的一個師生和諧的交往中老師應該用情感、人格、行為等去影響學生以及教育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學生能夠自己動手研究出問題的本質,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促進了學生進行學習的欲望。
如:歌曲《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該課的教學目標是用自豪、敬佩的情緒演唱歌曲,表達對媽媽的無限愛意。這種需要學生體會情緒,有感情的演唱就需要學生自己去感悟和領會。教學時,可以請學生準備一些從小到大和媽媽在一起的照片,然后用故事的形式講講,再配上畫外音,背景音樂就用《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學生對媽媽的情感頓時升華,將這種感情帶到了歌曲學唱上,以致從學唱歌曲的時候學生的感情就很豐富,對媽媽的愛在歌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創造條件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自由的討論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種重要形式。一個音樂作品讓學生參與討論,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收放結合,凸顯主體
在音樂教學中,應該注意抓住重點、分散難點,讓學生不至于消化不了你所給的知識。反復地、有意識地加強對重點知識的講解,同時還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在教學中就可利用有趣的教學或者與學生進行游戲互動。點撥學生,讓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探究,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深刻,記憶更加清晰。開放性地進行教學,收放結合,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想象能力。這點在音樂欣賞課中有很大的體現,譬如:在欣賞《彼得與狼》這首音樂作品時,這首樂曲很長,學生欣賞的時候注意力會容易分散,所以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用動畫片的形式先讓學生欣賞一次,看完后分成小組講一講這個故事;第二課時,就請同學們分小組自己帶上剪刀、彩紙、卡紙等美術工具,做一做自己創編的故事中的任務頭飾,然后組員之間再分配角色,配上《彼得與狼》的背景音樂來展示自己創編的作品。學生自主學習讓這節課的教學變得簡單而又不落俗套,教學效果出奇的好,學生對這首音樂作品的印象至今還很深刻。
三、創造條件,讓“生”成“師”
音樂教育要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廣泛地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積極思考并且親自實踐;還要充分培養學生音樂活動中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以及創新意識;更要發展學生的自我控制學習能力。學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人,音樂教學要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動性,同時,學生也是音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要根據學生學習音樂的規律,創造音樂學習的條件和氣氛,促進學生音樂學習的順利進行。學生還是知心的朋友,要友好和諧相處,因為沒有愛的教學不是完美教學,沒有主動興趣的學習更不是完美的學習。
在我們以前的音樂教學中,過去學歌,老師教,學生學,現在可以改為讓學生來主持一部分教學,會唱的、唱得好的學生可以教其他人唱。音樂活動還可以分成小組,小組中各組員根據各自的長處來配合小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自信和表現力等。小組活動時間占得多,教師應根據情況與實際的教學活動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
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作過很通俗的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學業上有收獲,懂了、會了,產生興趣了,問題就是這么簡單明了。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