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中葉以來,殃及全球的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為患、生態環境退化等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空前的威脅,環境問題日益受到全球的重視。1992年6月全球首腦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念??沙掷m發展即“既滿足當代的需求,又不為危及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它強調的是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認為,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今天的我們享受著科技化的生活,而且這種生活確實帶來了種種好處,諸如,汽車使我們少走路,空調為我們調節氣溫等??墒钦l想過,人類在享受這種便利的同時,也在為自己的破壞環境付出一定的代價。比如臭氧層的破壞,致使大量的紫外線輻射地面,導致皮膚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生存環境的惡化,導致一些不明原因的綜合征出現。如“寫字樓綜合征”使大部分人處于亞健康狀態:睡眠障礙、乏力、頭暈、精神不振。而人們又不善于總結經驗教訓,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不擇手段。大家都知道塑料是白色垃圾,卻依然濫采石油,不惜成本大量生產;大家都知道樹木是一次性不可再生資源,卻依然濫伐制造一次性筷子……這些不注意總結經驗教訓的直接后果是我們留給1/ngDk9HPLfv4d0smvpcg+f+y/6pwAUhc1Fdby8mC08=下一代的資源少之甚少。這就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了生存的隱患。
在這種形勢下,可持續發展就顯得重要而迫切。于是,逐漸覺醒的人們千方百計去改善環境,花費巨資植樹造林。國際上興起一股“綠色浪潮”,我國也不甘落后,大力發展綠色技術。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環境的發展,更是人的發展,我們只有培養出真正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能保證我們的環境改造真正取得成效。正是基于這種思考,可持續發展項目引入學校、引進課堂,并明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在各種復雜的情況下有能力獨立收集信息、分析判斷形勢,進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為了給教師和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文化氛圍和綠色的視覺背景,學校多方面籌措資金,在校園開展了“綠化環境、美化心靈”系列活動,發動師生植樹造林,引導學生自覺維護環境,積極美化環境。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始終貫穿ESD理念,特別注重構建主體探究的教學模式,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通過一年來的實踐,實施ESD項目效果明顯,表現在教師的身上主要是轉變了觀念,逐漸形成了新的學習觀、質量觀和育人觀,教育的落腳點放在了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解放,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每個學生的自身價值得以實現上;表現在學生身上主要是提高了素質,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自信自強意識提高了,學習和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在學習上能夠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學習方法得到了改進,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開展的一切活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
?。ㄗ髡邌挝?山西省汾陽市高級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