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在身邊的兩則案例讓人頗有感觸:
【案例一】一年級新轉來一個外地小男孩。一天一位值日老師把他請到辦公室,嚴厲地跟他說課間不許奔跑,那小小的孩子站在辦公室里低著頭很無助的樣子。過了幾天又在三樓的走廊上看見另一位值日老師在訓斥他,三樓是高年級的地盤,估計這孩子是奔跑時被值日老師帶到這里來的,這小小的孩子又是那么無助的樣子。
【案例二】一個六年級的男孩,經常不做家庭作業,家里開了麻將館。這天語文老師布置了寫童話的家庭作業,并且說允許部分實在不想寫的學生抄寫第四課要背誦的段落來代替。第二天,這孩子的童話沒有寫而是抄寫的課文,這一點也不奇怪,可是字寫得很馬虎,這有點讓老師忍受不了。
老師略一思索,把他喊到面前,和藹地對他說:“你要是認真寫,肯定不是這樣的字,而且老師記得你以前寫童話還獲過獎對嗎?”孩子的臉色柔和了起來,“老師覺得你有能力寫一篇童話,你看怎么樣?”孩子露出了微笑,點了頭。第二天果然交了一篇500多字的生動童話來。
【案例分析】男孩調皮貪玩的多,他們缺乏自制力,違反紀律,不遵守學校制度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是屢教不改。像這樣的男孩在校園里占有一定的比例,老師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這些孩子,則關系到這些孩子是否能幸福成長。
案例一中,教師對小男孩的厲聲批評出發點肯定是好的,老師說的話也肯定是對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種教育可能產生的結果,一是膽子小的孩子怕了,改了,但心里留下一個陰影。第二個結果是孩子依然本性難改,教師的懲戒就有可能加重,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破罐子破摔,或者陽奉陰違。帶著鄉間原野氣息的孩子,一朝進城,原有本性怎么說改就改了呢?老師站在維護學校制度的角度是對的,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是不是太無情了一點呢?讓我們設想一下陶行知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會如何處理?陶行知四塊糖的教育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我想陶行知老師也不見得什么時候都能拿出四塊糖,但是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總是要有的,也說不定放學以后與這位孩子來一場激烈的跑步比賽。若是蘇霍姆林斯基遇到這樣的事情會如何處理呢?蘇霍姆林斯基和兩朵玫瑰花的故事也是大家熟悉的,假如那一刻蘇霍姆林斯基沒有問明孩子摘花的原因,而是給了孩子一頓嚴厲的批評,4歲小女孩的心將會受到多大的打擊。我想蘇霍姆林斯基如果遇到今天的事肯定先聽聽孩子說什么。然后特意編寫一個有針對性的故事給這孩子聽,告訴他不應該在課間奔跑。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老師留給人們的是含蓄、嚴厲、不茍言笑的形象,奉行“嚴是愛,松是害”的準則,因而顯得冷酷寡情。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人們對心理研究的深入,告訴我們孩子的成長呼喚溫情的教育,那些看似“崇高而嚴厲”的教育方式我們應該慎用。學校是一個溫情的地方,即使懲罰也應該是包含藝術的。
案例二中男孩的行為也是很讓人生氣的,如果面對的是無情的指責與嚴厲的批評,這孩子也許會重新抄寫課文,他的內心只是想到交差,甚至是怨恨,可能還不好好寫字。老師的話里既含有批評,更是包含了表揚。批評字寫得不好的同時肯定了他能寫好字,而且肯定他有能力完成更高一層的任務——寫童話。這樣的交談讓孩子關注到自身的價值,激起他自我完成的一種美好動力。教育在于喚醒,喚醒他內心的一份自我尊重,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孩子臉上綻放的微笑是老師愛的話語吹開的人性之花。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知識再豐富的老師,心底如果沒有愛的甘泉,他就不是好老師。那種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的客體,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教育,再好的出發點也不能在孩子的心里漾起生命的漣漪。
老師的工作很瑣碎,常常口干舌燥,面色憔悴,在這樣繁重的工作中如何能保持心底愛的甘泉不枯竭?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充滿了對國家、對人民的愛,他“愛滿天下”的思想尤其突出地反映在他對學生的無限關愛之中。他“待生如子”“為了苦孩,甘當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學習陶行知關于教師愛生精神的論述,讓人感到先生化筆墨最多的是關于如何正確看待天性各異的學生這一問題。認識和對待天性各異的學生,有一個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的問題,但更多的還是一個愛生的問題。陶先生認為“人的稟賦各不相同,生成的智慧至為不齊”,他們在各個方面有差異是很正常的。教師要有園丁的智慧,把學校的“人園”辦成萬紫千紅的“花園”。如果當教師的因學生天性各異而形成好惡、論定好壞是十分錯誤的。“如果你是一位教師,切莫輕于斷定小朋友的品格。我們看他是壞蛋,但他未必就是壞蛋。容或教師眼中之壞蛋,倒是一個真的愛迪生。”難管的孩子雖然會給教師的工作帶來一定難度,但難管的孩子一般都是有個性、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出校后能干出一番事業的,往往是這類學生。
愿每個教師都能領悟陶先生的教育精神,擁有一支愛的魔法棒,讓學生小小的心兒在甜蜜世界里徜徉。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丁卯中心小學)